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貼近原料 林東湖轉戰哈爾濱

  • 2008-07-11 工商時報 【李書良╱台北報導】

     當前原物料行情節節高升,不少台商因此往中國大陸原物料豐富的地方移動,此舉不僅能取得較為便宜的原物料,更可趁此「轉檯」嚐試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現任哈爾濱台商協會會長、哈爾濱東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東湖就是如此。

     今天,林東湖來到遙遠的黑龍江省「北大荒」投資以大米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生意。不過1996年到大陸投資的他,最早是在深圳與朋友合夥開變壓器廠,2004年又到杭州投資節能燈泡廠,一直到2005年來到哈爾濱之後,決定在當地立足,轉作內銷市場

     提到這種轉變,林東湖說:「今天媒體說的珠三角、長三角台商經營困境,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不少業者當時都感到生存壓力變大,有些人於是開始到大陸各地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我也是其中之一。」

     來到黑龍江省,當地原物料的豐盛讓林東湖大感訝異。他說:「無論是石油、煤礦、木材,均居中國重要地位。特別是黑龍江的大米、玉米和木耳等農產品,產量大品質好,採購成本更比中國南方要少30%到50%。」

     「『五常大米』十分有名,清朝時還是給皇帝的貢品。」林東湖在哈爾濱五常牛家工業區投資200萬美元,在佔地面積3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興建農產品加工廠,原料以向當地農戶收購的大米為主,打算加工後成包銷往中國大陸南方,或是做成便當在當地銷售。

     除了利用哈爾濱的農產品原物料之外,到東北投資,林東湖其實還著眼於北方的俄羅斯市場。

     他指出:「一般估計,俄羅斯大概會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加入歐盟這個大家庭,以中國東北和俄羅斯在區位上的相鄰關係,屆時有近水樓台的優勢,我們可藉俄羅斯為跳板,將加工過後的優質大米銷往歐盟市場。」

     「這裡的農產品雖優,但當地卻欠缺現代化品牌、管理與市場行銷觀念。」林東湖表示,美國現在進口的大米大多是從泰國過去的,與泰國米相比,黑龍江大米的味道要更好。目前大陸的1斤大米賣到歐盟市場,價差就有相當可觀的獲利,因此他頗為看好當地農業的長期發展潛力。

前進東北 得先衡量天候成本

  • 2008-07-11 工商時報 【李書良╱台北報導】

     近幾年來不斷有台商前進大陸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尋找商機,然而去看的人雖多,真正敢下定決心投資的人仍是少數,甚至有些台商來了之後又離開。原因之一,就在於東北的冬季時間太長,氣溫也太冷。

     一名從東莞來到瀋陽投資的台商表示,從大陸的最南方跑到東北,冬季氣溫會是需要克服的難題。一般來說,東北地區的冬季長達半年,最冷時經常可達零下2、30度,對於處在攝氏10度就喊冷的台灣人來說,很難想像;如果再碰上刮風的天氣,就更難讓人忍受。

     肇慶台商協會會長黃月美數年前也曾到黑龍江省投資,後來投資失利雖有經營因素存在,但不適應東北冬季氣候也是原因之一。她說:「雖然冬天室內有供暖,讓溫度能維持在20幾度,但室外大雪紛飛,乾冷環境與大陸廣東、福建相差甚遠。」

     寒冷的天氣也帶來成本的提高。哈爾濱台商協會會長林東湖說,在東北投資,建築成本經常要多花3倍價錢。他說:「像我這間樓房的外牆厚度就達50公分,有些建築更達60公分,南方的房子哪裡需要蓋這麼厚?」

     林東湖指出,建物外牆蓋得厚,地基打得深並非只求堅固,而是為了保溫。由於東北冬季氣溫太低,經常會讓地底下土壤的水分結冰,由於冰在零度下體積會膨漲,如果牆壁不做厚一點、地基不紮深一些,建物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甚至造成危險。

     但如此一來,建築的成本就會增加許多。因此台商如要前往東北投資,「天氣成本」也要算進去才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