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CO2的爭議

中國時報 2008.04.11 
CO2的爭議
柳中明

     新一輪的氣候談判已在展開,關鍵問題仍是:世界各國是否容許廿一世紀末的全球氣溫高過工業革命前攝氏二度以上。

     歐盟堅持CO2的極限,英國經濟學者史登爵士特別在二○○六年十月完成一份五百七十九頁的報告,來說明不同增溫幅度下的影響,以及全球立即合作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重要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二○○七年評估報告,則將不同幅度增溫對全球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海岸、健康的影響,詳細整理歸納。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幾乎可確定是衝擊遠大於任何可能的利益。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已增溫○.七四度,設若全球維持目前的溫室氣體濃度,世紀末就將增溫達一.三四度。顯然,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加,以及人類追求經濟成長的狂熱,世紀末溫室氣體濃度將遠高於現況,全球增溫可能超乎想像。歐盟所堅持的CO2極限,或許很難達到,但確實是為拯救下一代人類免於遭受更嚴重生存威脅,所當積極努力的目標

     按照歐盟的規劃,二○五○年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較一九九○年減少五○%,所以提出先進國需承擔大幅減量的責任,提議在二○五○年時較一九九○年減少六○%至八○%。英國、德國、澳洲等,都已先後承諾。即使是未認可「京都議定書」的美國,其參議院將在六月討論通過的「氣候安全法」,就以二○一二年為排放高峰年,然後持續減量,在二○五○年將達到二○一二年的三○%,估計將約是一九九○年排放量的四○%。當然,布希政府目前並未承諾,但並非美國尚未準備好。

     馬英九準總統提出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水準,乃屬開發中國家中最早願意承諾減量者之一,實屬難得。而若按先進國發展規律,經濟成長需伴隨能源效率提升,長期穩定地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將有利於產業調整,讓高耗能與高耗資源產業在全國國民生產毛額中的貢獻比例,緩緩下降。

     小於CO2的期望,歐盟認為以現有與將發展成功科技,應不難達成。但是,開發中國家普遍不願承諾,原因在於各國都尚未達已開發國的經濟規模,卻要承擔過去已開發國的暖化責任。目前,全球積極發展中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以及各先進國所設置的氣候基金,正協助開發中國家取得最新科技,並設置氣候適應行動方案等,這些都是為了展現已開發國家的誠意。

     近日,日本提出「部門減量」計畫,建議各國的減量承諾由其國內各部門決定,其總和就是該國所要承諾的減量幅度,如此就非是由國際談判規範之。這其實是「志願減量」的版本,乃是期望開發中國家開始承諾參與減量,也似符合「承擔共同但程度不同的責任」的精神。但是,是否也同時表示部分已開發國家放棄CO2的承諾,這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躊躇不前。

     由於明年底氣候談判必須要有結果,可確定是結論必定是非常複雜,才可能同時讓所有開發程度不同的國家,都一道承擔責任,而CO2的期望,勢將面臨考驗。

     (作者為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研究:強烈聖嬰年 國際米價恐漲1成6

2008/04/17
【中央社】

     糧荒問題已在許多國家引爆危機。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研究指出,當強烈聖嬰現象或強烈反聖嬰現象發生時,會牽動國際稻米價格平均上漲1成;由於當前極端異常氣候發生機率增加,若將頻率和強度同時納入模型考量,則全球米價於極端氣候發生當年,漲幅甚達16%。
 聖嬰現象造成全球各地降雨量發生變化,某些地區發生乾旱,但某些地區發生水災,影響全球穀物生產。
 陳吉仲表示,1961至2005年間,全球共有5個強烈聖嬰年、3個強烈反聖嬰年。他將這8年全球稻米價格套入其「稻米貿易模型」進行統計,發現極端異常氣候發生當年,全球平均米價漲幅達1成。
 他說,短期之內,全球稻米需求量應不至於發生極大變化;惟強烈聖嬰或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因供給減少,導致價格上揚。在此前提下,當需求普遍,再納入國際貿易因素時,將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問題更為嚴重。
 據統計,每3年至7年有1個聖嬰年,每20年至30年有1個強聖嬰年。陳吉仲說,現在發生聖嬰年和反盛嬰年的機率及強度增加,若將頻率納入模型考量,則極端異常氣候發生當年的全球平均米價,漲幅可達16%。
 由於科技已可事先準確預測來年是否出現聖嬰或反聖嬰現象;他認為,應可透過庫存和貿易等措施事先調節因應,防範異常糧價可能衍生的後遺症。
 然而,這一波國際糧價上揚,係起因於2005年以後國際油價飆漲,全球穀物生產大國紛紛改種能源作物,排擠糧食作物生產所致。
 他認為,若每桶百元以上國際油價行情持續,又碰上極端異常天候時,則糧荒問題勢必雪上加霜!

研究:反聖嬰年 北部休耕淨效益達1.17億元

2008/04/17
【中央社】

     聖嬰暨反聖嬰現象導致氣候變遷,對經濟影響日益擴大。一項學術研究結果指出,藉由預測反聖嬰現象,並事先執行一期稻作休耕政策,可使台灣北部水資源市場,每年平均獲得1.17億元的淨社會價值。學者認為,政府應善用氣象資訊,研擬相關因應策略,以降低其所造成之負面經濟影響。
 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支持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進行「聖嬰現象對台灣水資源的經濟影響及其預測價值的估計」研究。由於反聖嬰年導致台灣中、北部春雨偏少,他表示,若能準確預測其將發生、事先將農業用水移轉至工業或民生用水,並給予農業部門某一補償金額,可達雙贏效果。
 水資源需求包括農業、工業、民生用水,反聖嬰年因中、北部水資源供給減少,致其價格上漲,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每年平均達新台幣8900萬元。
 若能精準預測反聖嬰現象將發生、政府並據此預先執行1期稻作停灌,雖因休耕而增加之對當地農民補貼金額,每年平均達8800萬元,惟因用水事先移轉至非農部門,所獲社會福利可因此增加2.05億元,整體效益(淨社會價值)仍可增加1.17億元。
 他根據1981至2005年桃竹苗的水資源相關資料計算,得出該水資源市場之最適移轉價格為3.17元╱立方公尺,換算每公頃農地休耕補償金約5萬元。
 陳吉仲表示,應用對聖嬰、反聖嬰現象的預測,協助水資源調配,可使農業、工商業和民生部門同時獲利;政府應針對不同氣象資訊,研擬相關因應策略,以降低其負面經濟影響。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台東焚風38.2度 4月最高溫

台東昨天午後吹起焚風,春天新綠的樹葉也被焚風吹落。
記者施鴻基╱攝影

台東昨天颳起今年首次焚風,台東市、卑南鄉及南迴鄉鎮都遭熱風侵襲,台東氣象站下午測得最高溫是攝氏卅八點二度,是百餘年來四月最高溫;南迴鄉鎮氣溫雖稍低,但焚風現象持續較久,直到晚間才轉涼,縱谷氣溫也明顯升高。

氣象站指出,鋒面前緣,角度、風向剛好形成焚風。上午九時四十分,大武氣象站發布焚風訊息,中午十二時許溫度超過攝氏卅六度;台東和縱谷地區中午氣溫也開始升高,至下午二時四十分許最熱,超過卅八度,傍晚五時廿分才解除焚風警報。台東市區建築物密集,實際溫度比氣象站測得溫度更高。

台東氣象站指出,台東史上最高溫是二○○四年五月九日的攝氏四十點二度,昨天出現的卅八點二度,則是台東氣象站自一九○一年建站迄今的四月最高溫,四月次高溫出現在一九一四年四月廿七日的卅八點一度。

有經驗的農民對焚風來臨前的氣溫上升很敏感,迅速打開果園水閥灑水降溫,減少農業損失。市區部分行道樹樹葉被焚風吹落,乾燥的溪谷出現風飛沙,民眾緊閉門窗,打開冷氣或電風扇消暑。

【2008/04/10 聯合報】

春雨不夠 水庫為夏節約

北區水資源局統計今年春雨降雨量少於歷年平均值,擔心今夏出現枯水乾旱,實施節約供水政策,在農業整田期間每天減少30萬立方公尺農業供水,同時減少下游大漢溪供水。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表示,今年一至四月的累積降雨量358.5毫米,比歷年平均降雨量530毫米減少171.5毫米,春雨的降雨量明顯不足,根據歷年的降雨與水文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夏季恐將出現枯水乾旱季節。

簡昭群表示:「石門水庫供水政策已採取省吃儉用作業」。雖然每天正常供水206萬立方公尺水量,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每天已減少農業、板新給水廠共130萬立方公尺供水,延緩消耗石門水庫的蓄水量,保證可以應付今年夏季的枯水乾旱季節。

北區水資源局擔心今年夏季雨水不多,近日已採取節約供水政策,包括每天原定供應農業用水157萬立方公尺,因農田進入第一季稻作整田期,農作物不需用水太多,可以每天縮減30萬立方公尺供水,改為每天供應127萬立方公尺農業用水。

另外,也因台北縣板新給水廠啟用三峽溪攔河堰取水作業,調度台北市自來水公司支援35萬立方公尺供水,石門水庫已取消原先每天供應大漢溪下游板新給水廠104萬立方公尺原水供水作業。

石門水庫昨天的水位是236.31公尺,有效蓄水容量是68.22%,比平均蓄水量225公尺多出11.3公尺水量,有效控管供水作業,將以滿足民生用水為最優先目標。

【2008/04/09 聯合報】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西班牙 風力發電超級強國

巴林首都麥納馬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擁有全球首見的大樓風力發電渦輪,三座直徑29公尺的渦輪葉7日首次同時試運轉。估計風力渦輪最高可供應兩座大樓11%至15%電力,一年省下相當於300戶的耗電量,並減少5.5萬立方公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歐新社)

在風力發電的世界中,西班牙是超級強國,上月下旬曾在一段時間供應全國電量消耗的40.8%,從馬德里到巴塞隆納,足夠供應十座城市所需,寫下風力發電新紀錄。

納瓦拉 風力發電率高達70%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乾淨的綠色永續能源風力,既不會造成空氣汙染、沒有噪音、也不需消耗燃料、而且生生不息,因而備受矚目。

西班牙3月22日晚上風勢強勁,風力電場的發電量達9862千瓩(megawatt),相當於全部消耗量的四成。這象徵了西班牙政府多年努力有成,西班牙的風力發電量2007年首度與水力發電量相當,總風力發電量可達1萬5000千瓩。在納瓦拉地區,高達70%的電力來自風力,石油價格飆漲對當地來說是別人的事。

去年全球永續能源共產生242百萬瓩(gigawatt)電力,占全球電力的5%,其中風力發電以93百萬瓩占第一位,而一般耳熟能詳的太陽能僅8.5百萬瓩。全球風力能源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時,風力發電將占全球電力的29%。

歐洲最大私人能源公司德國的E.On相信,未來12年內永續能源的發電量將成長四倍,達970百萬瓩,成為2000 億歐元(約台幣9.6兆元)的市場,而風力將占最大宗。

西班牙阿特利亞山區的風力發電場就是由E.On承造,現代的風力發電塔已和印象中的風車有天壤之別,基座高達125公尺,比美國國會山莊還高,葉片比空中巴士A380巨無霸客機的機翼還寬。也因為如此龐然大物,遭反對者以破壞自然景觀為由反對興建風電場。

風力發電的另一障礙為無法不間斷供電,更無法準確預測有風的日子,而且目前風力發電的生產成本仍高於石化燃料發電,風電場造價頗高,每座達260萬歐元(約台幣1.2億元)。

2015年之前 風力發電增10倍

但在高油價時代,高盛公司預測石油價格可能在兩年內漲到每桶175美元,而生質燃料已出現造成糧食暴漲的效應,尋找替代能源已成大勢所趨。

E.On指出,最受矚目的永續能源可能是太陽能,其實風力更便宜,太陽能每百萬度成本是450歐元,而風力僅50至100 歐元。

西班牙可再生能源集團Iberdrola已投入鉅資,計畫在2015 年前把風力發電量增加十倍。E.On過去三年也投資60歐元擴廠,如果石油價格暴跌,他們的投資可能血本無歸,但這種情形應該不太可能。

E.On認為,在亞洲新興國家急速發展下,全球電力需求到2030年將倍增。如果有人應為不喜歡看見巨無霸風車在窗外轉動而反對,必須提出其他解決能源需求的方法,許多關心能源問題的人士也持相同看法。

【2008/04/08 聯合晚報】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大陸大旱 威脅春播

 

「新京報」報導,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本月10日,全中國耕地受旱面積2.59億畝,北方地區遭受近五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為中國今年的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敲響警鐘。

今年1月至3月上旬,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不到10 毫米,東北大部分、華北中北部累計平均降水量出現1951年以來同期最小值。

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品作物生產基地。由於受旱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大部和西北的部分地區,對春播構成嚴重威脅。

中國財政部、水利部近日緊急撥付人民幣六億元特大抗旱補助費和人民幣30億元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資金,協助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等24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做好抗旱保春耕工作,以及13個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修建、改造及灌溉區末端水渠改造。

【2008/04/14 聯合晚報】

廣州 雨水比醋還酸

 

廣東環境質量持續惡化,廣州雨水比醋還酸。該省日前發表的去年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廣州、深圳飲用水質仍未達標,名列黑榜。珠三角地區部分城市水質重度污染,酸雨污染嚴重程度超過前年,其中廣州每下10場雨竟然八場是酸雨,首季降雨幾乎百分百為酸雨,而且酸度愈來愈濃。

據廣東省環保局前日發布的2007年環境質量狀況公報表明,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呈下降趨勢,全年有11個城市出現過污染天氣。另城市酸雨污染依然嚴重,廣州、韶關、深圳、珠海、佛山等九個城市屬重酸雨區。去年廣州酸雨頻率逾八成,酸度全省最酸。

【2008/03/27 世界日報】

高山症發作 登山客猝死


台北縣野外育樂登山協會會員李瑞誠,廿六日與隊友登山,疑因高山症發作,昨天在干卓萬山死亡,警方兩次派遣直升機前往救援,因雲層太厚失敗;南投縣消防局的搜救人員,預計最快兩天可抵達出事現場。

嚮導黃文良表示,他們廿六日入山,第一天有人受傷,他陪同到霧社,不清楚李瑞誠(五十一歲)高山症發作經過。李加入協會多年,登山經驗豐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專科護理師蘇柏熙說,「遇有高山症狀出現,趕快下山就對了!」一般人登上三千公尺以上高山,才會發生高山症;但攀登低於三千公尺大山也可能發生高山症。

南投縣消防局仁愛分隊表示,昨天上午九時四十分,登山隊員撥打衛星電話請求救援,警方於上、下午各出動直升機,因雲層太厚、能見度不佳,無功而返。

【2008/03/30 聯合報】

中國珠三角全年灰霾天氣逾140天

2008.04.11 
中央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表示,珠江三角洲全年灰霾天氣超過一百四十天,是中國最多的地區,顯示當地環保問題刻不容緩。

     廣東「資訊時報」報導,丁仲禮昨天在廣州「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做以上表示。

     中國科學院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彭平安說,中心成立的原因是珠三角地區迫切需要建立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機構,今後中心將成為珠三角地區承擔環境科學技術研究、區域環境規劃的核心力量。

     他說,「珠三角的大氣灰霾天數達一百四十多天一年,為全國最多。毒害污染物含量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大。」

     彭平安認為,灰霾的成因還不清楚,只知道是空氣中的細粒子太多,科學界還沒有找到確切原因,但可以肯定汽車排氣工業排放是重要原因,因此應提高尾氣排放標準,緩解灰霾問題

     彭平安並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區面臨四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鹹潮、毒害物與飲水安全性,鹹潮倒灌,水體毒害污染嚴重;海岸帶環境問題突出,赤潮頻發,海洋養殖環境惡化;電子廢棄物大量增加,毒害污染物污染嚴重。

     他說,珠三角處於低緯度地區,帶來四大難點:降雨量大,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速度快;氣溫高,加速二次污染物形成;污染物的海陸相互作用強烈,污染機制複雜;發展速度快,新舊污染物疊加,複合污染。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南極冰架崩裂 比2個北市還大

中國時報 2008.03.27 
潘勛╱綜合華盛頓廿五日外電報導

 ▲「英國南極調查所」公布的照片顯示,一大片冰塊自南極大陸崩裂,威爾金冰架已裂解出一塊面積415平方公里的浮冰。(法新社)

     科學界廿五日表示,南極大陸西南部的「威爾金冰架」,最近裂解出面積四一五平方公里、足足有七個曼哈頓島大般的一大塊浮冰,比兩個台北市還要大,同時整個冰架也岌岌可危,而崩解的原因是氣候暖化。過去卅年間,南極有好幾個冰架一直在縮小,其中有六個完全崩塌。

     位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人造衛星影像顯示,威爾金冰架這次斷裂始於二月廿八日。該中心首席科學家史坎伯斯表示,巨大的堅冰一塊又一塊崩解,墬入海洋。

     威爾金冰架 整個都在碎裂中

     史坎伯斯表示,威爾金冰架不僅是出現龜裂,然後部分冰架逐浪而去,而是整個都在碎裂中,這通常會導致整個冰架消失不見。

     威爾金冰架位在南極西南方的「南極半島」,面積一萬三千平方公里,距離南美洲一千六百公里,是一大塊厚厚的浮冰層,壽命已有幾百年,甚至達一千五百年。

     「英國南極調查所」科學家沃恩教授表示,威爾金冰架是南極岌岌可危的冰架中最大的一個;一九九三年他曾預測:假如全球暖化繼續下去,威爾金冰架的北半部卅年間就會消失。但他表示,沒想到事情發生得這麼快,現在冰架如懸絲累卵。

     人造衛星影像顯示冰架斷裂開始之後,英國南極調查所專家每日嚴密觀察此一現象,並派出一架「雙水獺」(Twin Otter)軍機前往拍攝整起事件。

     機上人員艾略特表示,一行人沿著冰架主裂痕飛,觀察整個冰架運動的規模,目睹大小如同民宅的堅冰往四方迸開,彷彿發生爆炸。

     已近夏末 剩下的可熬到明年

     最近斷掉的部分,僅佔威爾金冰架的四%左右,但它相當重要,目前兩大巨塊僅剩一小塊還連在一起,可能導致冰架進一步崩塌。

     沃恩表示,目前已到南極夏季末尾,當地天氣開始轉冷,所以威爾金冰架剩下來的部分有機會撐下來,熬到明年。

     史坎伯斯表示,威爾金冰架雖然在當地至少有幾百年之久,但大氣變暖,又在大洋巨浪衝擊之下,導致迅速分解。

     南極的氣候很複雜,與世界其他地區也較為隔離。南極大陸許多地區沒發生暖化,甚至有些地帶還在變冷。但是,含括威爾金冰架的西部半島地區卻在暖化。

     史坎伯斯表示,南極半島區的暖化,其原因相當明顯,與溫室氣體增加、改變南極周遭的大氣氣流關係密切。

     科學界其實最擔心南極半島區的結冰融化成水,會導致全球海平面升高。由於冰架就像是浮在海面的冰製平台,所以威爾金冰架這次斷裂不會影響全球海平面。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塌陷

中國時報 2008.03.27 
朱立群╱台北報導

     南極冰架崩塌,破裂面積超過六個紐約曼哈頓島,比兩個台北市還要大。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暨特聘研究員劉紹臣指出,這次是南極有史以來塌陷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持續暖化是主要原因。

     科學家預估,下一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四十公分,其中四分之三來自南極冰層融化。劉紹臣表示,只有陸地冰層融化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南極這次塌陷沒有波及陸地冰層,算是全球暖化不幸中的大幸。但他警告不可掉以輕心,下一波崩塌很可能就是陸地冰層。雖然只有冰架塌陷。他指出,格陵蘭島與南極冰層融化是導致海平面上升主因。而北極冰層座落於海上,即使融化,也不會導致水面高度明顯改變。

冰層融解速度 比十年前快一.四倍

中國時報 2008.03.27 
潘勛╱綜合報導

     科學界最新研究發現,當前南極冰層每年消融的量,比起一九九六年,已增加大約八百億噸。專家使用人造衛星進行測量,結果顯示,南極西半部冰雪消失速度,比十年前快上一四○%。

     較早之前的研究認為,未來一百年間,南極總冰量可望增加,原因是降雪量變大。但最新的研究卻推翻這個假設。

     目前整個南極每年冰雪損失量據估達一千九百六十億噸;損失最嚴重的地區是南極西部,在二○○六年,據估損失量為一千三百廿億噸,比起一九九六年的損失八百卅億噸,要增加四百九十億噸。

     在「南極半島」,冰雪消失的速度更快,據估損失量已由二百五十億噸增為六百億噸。咸信南極東部的冰雪消失量低得多,每年為四十億噸,而且自一九九六年以來並沒改變。

     目前國際科學家組成團隊,觀測八五%南極洲海岸冰雪覆蓋的變化。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邦瑪教授表示,科學家在當地進行觀察,發現冰層的厚度出現可觀而劇烈的變化,這一點顯示:氣候系統出現變化,很快就會影響到南極冰層。

     邦瑪表示,這項觀察進一步佐證發生於全球趨勢,即全球各地的高山、格陵蘭、帕塔哥尼亞高原與阿拉斯加的冰河都在縮減。

     邦瑪表示,雖無法確定全球暖化便是冰河消融的罪魁禍首,但咸信南極的冰雪損失加速加大,原因是水溫變暖,而水溫變暖的原因則是氣候變化,世界洋流也因此改變。

     邦瑪表示,南極冰雪損失量加大,部分肇因於周期數千年的氣候演變;有些目前發生的變化,其實是一萬二千年前發生的事情影響到氣候的結果。

     因為氣候變化而導致溫度上升的現象,在南北兩極要比世界其他地區來得明顯,然而,學者們還沒能完全了解控制南極冰層的自然機制。

     最新研究取得的資料,可協助科學界估算未來一百年間有多少冰雪即將流失。接下來幾十年間,海平面如果上升,南極冰層融解可能是最大肇因。假如南極冰層完全融解,據估海平面將升高六十一到六十五公尺,相形之下,格陵蘭的冰河全部融解,海平面將升高七公尺。

成大衛星拍得最好 全球矚目

中國時報 2008.03.27 
楊淑芬╱台南報導

     南極威爾金冰架今年二月廿八日起發生大規模崩解,美國太空總署發現此異常現象,通告各國太空中心調查。成功大學福爾摩沙二號衛星以獨特的軌道設計與先進影像處理技術,對崩解冰架取得最關鍵性影像,廿六日與英美各國同步發表,台灣來的影像高居各媒體端頭。

     南極冰架崩解事件,凸顯了全球氣候劇變現象。成功大學地科所副教授劉正千表示,成大接獲訊息後,福衛二號在三月八日氣候良狀況下,拍攝二公尺近距離解析度彩色影像,揭露南極威爾金冰架崩解的詳細過程及結果。

     威爾金冰架(Wilkins Ice Shelf)面積約一萬三千八百平方公里,崩解面積大於兩個台北市面積,而目前威爾金所殘存的冰架,僅靠一道窄約六公里尚未崩裂的冰塊保護,使其不至於進一步的崩解。倘若裂縫繼續擴大,恐將觸發另一次更大規模的崩解,後果不堪設想。

     劉正千指出,南極半島西側是全球暖化現象最嚴重的地區,平均每十年攝氏○.五度的速度快速上升,冰架崩解在過去卅年來,持續進行中,威爾金只其中之一。最知名的是二○○二年,卅天內即消失殆盡的拉森B冰架,另外也有高茲塔王子道、拉森口、拉森A、伍迪、穆勒及瓊斯冰架的崩解,在在都凸顯嚴重的暖化現像。

     冰河是靠冰架支撐,一旦冰架崩解,冰河不再受到侷限而自由進入海中,更將加快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因此監控冰架的變化並研究其發生崩離事件的機制,是國際上非常關注的重要課題。

     除了台灣福衛二號的影像處理,劉正千表示美國太空總署一直持續以一公里解析度之MODIS遙測影像監測;英國南極調查所,則是直接飛越,以低空影片紀錄。劉正千對比各國發表的照片,還是福衛二號拍攝的成果最好,距離最近,解析度最高。

     劉正千從影像中解釋,冰架崩解的過程就像有人撕開紙條一般,將長達數公里的冰架一條條切開,而冰塊像糖果一般一塊塊碎裂崩開,並且逐漸漂流,影像看起來很冷靜優美,但其實是世界正巨大地變動著。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農民春季放火整地 泰國北部又遭霾害

2008.03.27 
中央社

     泰國衛生當局今天說,北部各省年年這個時期都放火焚燒樹木與農業廢棄物,今年照樣造成煙霾籠罩部分地區。

     由於本月稍早出現的煙霾,北部各省都苦於空氣品質不良,包括清萊和清邁觀光客和愛好健行者喜歡造訪的省份。

     泰國測量空氣品質的標準是每立方公尺所含汙染物的微克量,達到一百二十就有害健康,三百則達到危險程度。

     污染管制機構說,清萊前天測得的讀數為一百三十七點九,清邁同一天已上升至一百七十一點三。夜豐頌省和喃奔省也受到霾害影響。

     空氣品質今天回到正常水準,但衛生部長齊雅說,該部將發送二十萬個口罩給受霾害影響的村民,並要求當地醫院保持警戒。

     他在聲明中說:「衛生部官員也將教育並舉辦活動,試著告訴村民不應該焚燒林木、垃圾或草堆,這將有助減少空氣的含塵量。」

     泰國北部去年也因為森林火災與農民放火整地,造成八個省份遭煙霾籠罩,政府去年三月還宣布北部多數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福衛三號給資料 各國氣象預報更準

中國時報 2008.03.25 
李宗祐╱台北報導
被喻為「地球溫度計」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微衛星系(FORMOSAT-3/COSMIC)觀測資料有助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備受國際肯定。美國決定邀請我國合作發射第二代COSMIC微衛星系,建置全球第一個提供即時天氣預報觀測資料的氣象衛星觀測網。

以六顆微衛星組成的氣象科學衛星福衛三號微衛研發經費一億美元,二○○六年四月由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UCAR)與我國國家太空中心(NSPO)共同發射,組成涵蓋全球的低軌道微衛星星系,接收美國廿四顆全球定位衛星訊號,觀測大氣層及電離層,每天提供全球二千五百點觀測資料,每九十分鐘更新一次,突破各國因缺乏海洋觀測資料,氣象預報準確率無法提升的瓶頸。

福衛三號計畫總主持人顏隆政指出,全球已有四十二個國家、超過七百個氣象預報及研究機構使用福衛三號觀測資料,歐洲中程氣象預報中心、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國發現,福衛三號的資料確實可提高颱(颶)風路徑、降雨預測以及即時氣象預報準確率,已納入氣象預報系統,我國氣象局也在積極測試中。UACR並決定邀請NSPO合作發射第二代COSMIC微衛星系。

據透露,國科會主委陳建仁二月訪法時,法國高等教育及研究部長表示,福衛三號對提升該國氣象預報準確率很有幫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日前在台北召開台美科技合作年會時,也對合作發射第二代COSMIC微衛星系表達強烈意願,希望新星系從成為具實用價值的氣象衛星。

     根據初步規劃,第二代COSMIC微衛星系由六到十二顆微衛星組成,每五分鐘更新資料,預定二○一二年發射升空,經費約二億美元,台、美各出資一半。星系發射、觀測資料接收及處理由UCAR主導;NSPO負責微衛星系設計及製造。福衛三號經費分擔比例為我方八千萬、美方二千萬美金。NSPO預計本月底提出規畫報告,四月徵詢國內學術界意見後,提報國科會審查,順利的話,可望今年暑假拍板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