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CO2的爭議

中國時報 2008.04.11 
CO2的爭議
柳中明

     新一輪的氣候談判已在展開,關鍵問題仍是:世界各國是否容許廿一世紀末的全球氣溫高過工業革命前攝氏二度以上。

     歐盟堅持CO2的極限,英國經濟學者史登爵士特別在二○○六年十月完成一份五百七十九頁的報告,來說明不同增溫幅度下的影響,以及全球立即合作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重要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二○○七年評估報告,則將不同幅度增溫對全球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海岸、健康的影響,詳細整理歸納。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幾乎可確定是衝擊遠大於任何可能的利益。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已增溫○.七四度,設若全球維持目前的溫室氣體濃度,世紀末就將增溫達一.三四度。顯然,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加,以及人類追求經濟成長的狂熱,世紀末溫室氣體濃度將遠高於現況,全球增溫可能超乎想像。歐盟所堅持的CO2極限,或許很難達到,但確實是為拯救下一代人類免於遭受更嚴重生存威脅,所當積極努力的目標

     按照歐盟的規劃,二○五○年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較一九九○年減少五○%,所以提出先進國需承擔大幅減量的責任,提議在二○五○年時較一九九○年減少六○%至八○%。英國、德國、澳洲等,都已先後承諾。即使是未認可「京都議定書」的美國,其參議院將在六月討論通過的「氣候安全法」,就以二○一二年為排放高峰年,然後持續減量,在二○五○年將達到二○一二年的三○%,估計將約是一九九○年排放量的四○%。當然,布希政府目前並未承諾,但並非美國尚未準備好。

     馬英九準總統提出二○五○年回到二○○○年的排放水準,乃屬開發中國家中最早願意承諾減量者之一,實屬難得。而若按先進國發展規律,經濟成長需伴隨能源效率提升,長期穩定地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將有利於產業調整,讓高耗能與高耗資源產業在全國國民生產毛額中的貢獻比例,緩緩下降。

     小於CO2的期望,歐盟認為以現有與將發展成功科技,應不難達成。但是,開發中國家普遍不願承諾,原因在於各國都尚未達已開發國的經濟規模,卻要承擔過去已開發國的暖化責任。目前,全球積極發展中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以及各先進國所設置的氣候基金,正協助開發中國家取得最新科技,並設置氣候適應行動方案等,這些都是為了展現已開發國家的誠意。

     近日,日本提出「部門減量」計畫,建議各國的減量承諾由其國內各部門決定,其總和就是該國所要承諾的減量幅度,如此就非是由國際談判規範之。這其實是「志願減量」的版本,乃是期望開發中國家開始承諾參與減量,也似符合「承擔共同但程度不同的責任」的精神。但是,是否也同時表示部分已開發國家放棄CO2的承諾,這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躊躇不前。

     由於明年底氣候談判必須要有結果,可確定是結論必定是非常複雜,才可能同時讓所有開發程度不同的國家,都一道承擔責任,而CO2的期望,勢將面臨考驗。

     (作者為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