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風車發電 天災殺手攪局

竹北市新建水利大橋,設置小型風力發電機,想將多餘的電賣給台電。
記者羅緗綸╱攝影

竹苗秋冬季風強勁,具風力發電潛力,但幾年下來,發電機組連番折損,甚至創下世界首例,也讓人對風力發電成本,重新評估,業者內心掙扎,與風力的拔河,不斷上演。

颱風轉葉片 燒6千萬

「1座風力發電機,5年前約6000萬元 ,隨著歐元增值,要1億2千萬」竹北天隆造紙廠2座風車,開啟地方風力發電首頁,不過,其中1座去年8月在颱風中,葉片轉不停而燒毀,損失逾6000萬元,迄今難修復。

前年10月,新竹香山也有1座風力發電機燒毀,高聳的風車失火,消防車難救援;今年辛樂克颱風過境,中部也有風車受損;今年初,苗栗後龍1座風機葉片掉落,更是全世界首例,引起廠商重視,設法追出原因。

受損風車時間多在8月颱風到10月季風盛行時期,究竟是環境不適,或維修、設置待改善?值得評估。

「如果長期運轉,應能達到節能效果」天隆配合政府能源再生計畫,91年間架設2座風力發電機,運轉下,可生產1750瓩電力,開創風氣。

供電不穩 不足量賠慘

不過,風車供電不穩,8到10月風力旺,供電平穩了,但也充滿「風險」,天隆廠風車在颱風中毀了1座,因和能源局簽過供電契約,如今達不到,賠了1千萬,重建要1億2千萬,做或不做都困擾,受損風車基座保存著,「恐怕等成本降下再重建了!」

苗栗縣在後龍溪南岸設21座風力發電機,在竹南海岸設4座,都是德商英華威集團設置,運轉兩年多,英華威計畫在後龍溪北岸增設29座風機,竹南再增設3座。地方雖有反對聲,英華威設法溝通.改善。

公司副總王雲怡說,風機每座平均約1億至1億2000萬元,1座風機,每年發電量為500萬至800萬度,可供台灣2000戶家庭用電,相當於減少3955公噸的CO2排放,等於500公頃樹林的減碳效果,符合效益,也帶進觀光效果。

資源雄厚 開發成本高

英華威認為,台灣能源百分九十八依賴進口,但台灣西岸風力資源雄厚,一年平均有效風力發電達2500小時,是德國、丹麥風力發電高度發展國家的1.5倍。

竹北市今年新建水利大橋,看好風力發電,在兩側各設4組風力發電機,每組可發電1500瓦,除供應橋上路燈和LED燈,還想出售多餘的電。

不過,天隆紙廠「有慘痛經驗」,算一算,設置風車後,每年每座風車,約可省7到8百萬電費,但將已賠下的7000萬元,和未來重建需1億2000萬元,至少要25年才打平,是「高成本電價」,算盤仍有得撥。

【2008/11/24 聯合報】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亞洲空氣汙染嚴重 每年造成中印30餘萬人死

  • 2008-11-14 【法新社】

     聯合國今天指出,籠罩在亞洲上空的大片雲狀污染物,正使數十萬人走向死亡、冰河逐漸融化、氣候型態陸續改變及農作物受損。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UNEP)指出,車輛廢氣、工業排放物及廚房油煙都是形成三公里厚「大氣褐雲」的因素。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今天就此現象公佈一份重要研究報告,並表示若能除去大氣褐雲,將有助緩和亞洲眾多環境問題。

     該署執行長史丹納告訴記者:「大氣褐雲不但十分複雜,且需要極大關注。」

     研究報告指出,若能停止汙染源,大氣褐雲就會在數周內消失,不像全球暖化的元兇溫室氣體,需耗時數十年或更久才能消散。

     全球已偵測到五個大氣褐雲嚴重地點,其中三個地點位於亞洲。

     亞洲稠密的人口與數十年來的迅速開發,是褐雲形成的兩個主要因素。亞洲自阿拉伯半島經中國到西太平洋,都籠罩在大片煤煙下。

     報告指出,褐雲無所不在,連聖母峰基地營都偵測到這些黑色煤煙,且其濃度通常只在都市地區才有。

     由於褐雲中的黑色粒子會吸收更多熱氣,這些覆蓋在喜馬拉雅山及亞洲其他山區冰河上空的煤煙,已擴大氣候變遷的效應。

     然而因這種汙染物同時會阻擋日光,導致氣候變遷惡化並使惡化情況遭到忽略。

     不過研究指出,褐雲帶來的眾多後果十分清楚,例如加速冰河融化,這對亞洲各地的水資源及農業生產都有長期的負面影響。

     這些汙染物也導致印度夏季季風減弱,並使中國南北地區的降雨型態轉變。

     報告說:「人類因在室內外接觸大氣褐雲污染物而致死的現象,也已引起嚴重關切。」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估計,每年因接觸大氣褐雲汙染物而罹患心血管和呼吸道等疾病致死的人數,僅在中國和印度就多達三十四萬人。

聯合國:大氣褐雲是新的空氣污染威脅

  • 2008-11-14 【中央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天公佈一份最新的報告顯示,全球部分地區正遭受嚴重的「大氣褐雲」污染影響,有十三個城市最為嚴重,它們大部分集中在亞洲,其中又以中國與印度各有三個城市,數目最多。

     這十三個城市是:中國北京、上海、深圳;印度的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孟加拉的達卡;泰國的曼谷;埃及的開羅;南韓的首爾;伊朗的德黑蘭;奈及利亞的拉哥斯。    

     根據環境規劃署的資料,這些城市面臨的污染威脅主要是空氣污染中的微粒飄浮在大氣中與雲交互作用後形成的大氣褐雲現象,對人體健康有害。

     聯合國指出,目前遭受大氣褐雲衝擊較大的區域,包括東亞、南亞中央平原、東南亞、南部非洲、南美的亞馬遜盆地。   

     大氣褐雲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非常複雜,它能使地表光線變得更暗淡(約達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或變得不穩定。

     報告還說,溫室效應、大氣褐雲、城市快速發展進程等,都是造成污染複雜趨勢的原因。      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九零年之間,中國的日光強度顯示每十年下降達百分之三到四,這種趨勢在一九七零年之後更為明顯;印度在一九六零年到公元二千年,平均每十年日光強度下降約百分之二。    

     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執行長史丹納說:「各方對於這項新危機所採取的措施,未曾清楚過」。他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讓各國正視大氣褐雲在環境監測中的重要地位。  報告指出,大氣褐雲對氣候變化也會有區域上的差異。以中國大陸而言,過去半世紀以來,華北、東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的溫度,相對上升較高;東南部及華東中部出現降溫的趨勢。   

     大氣褐雲與全球暖化可能引發中國北部明顯乾旱,增加中南部發生洪水的可能性;這種情形也曾發生在東南亞。它們同時造成環境及經濟損失,估計約分別佔中國及印度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三點六與二點二。  

     報告還指出,大氣褐雲與全球暖化的綜合作用,被認為是導致過去五十年來喜馬拉雅冰川融冰的主因。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就從奈洛比計畫開始

  • 2008-11-29 中國時報 【林添貴、柳中明、趙恭岳】

     二○○八年十二月一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十四次締約國會議(COP14),即將於波蘭的波茲南召開。一如過去十三年來,台灣礙於非聯合國會員的身分,僅能以民間角色參與,今年則是由環保署副署長帶團,在工研院的名義下,赴波蘭與其他一百九十幾個締約國進行交流。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自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通過以來,即成為全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最重要的協議,其中一九九七年第三次COP大會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於今年開始施行,更是第一份具有強制檢排目標的國際協議,全世界僅有約十五個國家沒有參與簽署。

     雖然我國並非UNFCCC的締約國,但為了因應在全球氣候變遷框架下的環境標準,政府於今年六月五日,在行政院院會議通過了「永續能源施政綱領」,首度宣示了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

     除了要在二○一六到二○二○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二○○八年的標準外,還要在二○二五年前,回到二○○○年的排放量二.一四億噸的水平。上述的行動雖然代表政府的確有心在全球變遷的議題上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對照國際上,大部分國家是將標準訂在一九九○年而非還沒結束的二○○八年,我國的說服力似乎不足。

     另外在UNFCCC的參與方面,雖然目前我國無法直接參加締約國的正式大會,但是卻能夠透過協助COP會議的推行計畫,貢獻己力。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呼籲政府重視奈洛比計畫(Nairobi Work Programme)。

     奈洛比計畫是二○○六年COP12於非洲肯亞的首都奈洛比召開時所通過的五年計畫,從二○○七開始執行到二○一二。主要是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幫助,使他們可以參加京都議定書的發展機制,在取得永續發展的同時,阻止氣候暖化。

     奈洛比計畫內容分為九大部分,包括協助資料收集、氣候模擬、適應策略等,甚至還包含了經濟多元管理,增加發展中國經濟能力的彈性,以及減少對於脆度地區經濟的依賴程度。在這個計畫中,特別強調的是助人,使第三世界國家能有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能力。

     我國的邦交國大多集中於非洲及中南美洲,且多為發展中國家。過去當然我國透過包括國際合作等許多機制提供友邦許多包括醫療、農業等援助,現在奈洛比計畫的精神,正是我們過去一直努力的目標。

     也因此,我們要特別呼籲政府應該積極投注資源在奈洛比計畫的工作上,協助包括我們非洲友邦或非友邦國家,提升其對於氣候變化乃至於災害的防治處理能力。

     氣候變遷已是人類最重視的議題之一,每年COP會議的召開與她將提出什麼計畫都是全球注目焦點。台灣政府除了各部會應整合標準與國際接軌之外,更應主動積極參與COP底下所提出的工作計畫,才不致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行動過程中邊緣化。

     (林添貴為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柳中明為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趙恭岳為淡江大學社區發展學院講師)

氣候變遷 讓養殖漁業活跳跳

  • 2008-11-24 中國時報 【杜宇】

     氣候變遷對人類影響正逐漸浮現,包括:天候異常、天然災害頻繁、物種的消失、新疫病增加等等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議題。然儘管各國了解全球暖化所可能帶來的重大悲劇,但因立場不同,開發中國家認為全球暖化,是過去已開發國家追求富裕所造成,不應由他們來承擔,尤其採取有效的方法來阻止環境的持續惡化,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總體經濟成長而不願做出具體承諾,畢竟經濟發展與能源有很強的依賴關係。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物種將會滅絕,尤其淡水供應量的欠缺,使得全球的糧食作物產量銳減。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肉類的消費量相對增加,去年全球肉類總供應量達到二億五千八百萬公噸,據專家估算生產一公斤豬肉與牛肉分別需耗去三公斤與一公斤穀物飼料,使得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穀物及九○%的大豆被用做飼料,而不是直接供人類使用。預估到二○五○年世界肉類消費量會再增加一倍,屆時要生產的肉類與使用的穀物飼料也就愈多,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穀物的價格將再度飆漲,造成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來滿足身體起碼能量需求的人數將從目前的八億大幅攀高。

     海洋擁有豐富生物資源,被視為人類「第二糧倉」。估計全球約有十億人口依賴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做為主要或惟一的蛋白質來源,人類對魚類需求隨人口增加而不斷提高(去年全球每人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為一六.九公斤,與一九九○年相較增加了二.一公斤)。然而受到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和汙染三個因素的致命性結合,全球漁業資源已日漸枯竭,因此須採取有效管理、合理開發利用、與改善海洋魚類棲息環境,來維護捕撈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可預見的將來海洋捕撈的數量將維持在九千萬到一億公噸,其他則有賴水產養殖供應。二○○六年,世界水產品的消費量為一.一○四億噸,其中五一七○萬噸來自於水產養殖,預計未來十年內養殖漁業將占全球食用魚總量的五○%。

     水產養殖被公認是未來動物性蛋白質重要的供應來源,其生產一公斤魚使用飼料低於二公斤,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較陸上動物低,且每公頃養殖藻類收成加工後可提煉二十公噸蛋白質,相當於四十公頃耕地年產大豆的含量,因此成為國際爭相推動的另一種「綠色」產業。而台灣水產養殖業已具備相當厚實的發展實力,理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機會。過去養殖帶來龐大社會成本的付出,一直是國內水產養殖產業最被外界詬病之處。

     為避免重蹈覆轍並針對過去諸多缺失作出補救,政府應重新調整發展策略並立法推動「生態補償」制度,讓養殖生產業者有更多的誘因,主動減少養殖過程化學物質、藥物、抗生素等使用量,積極實施循環水再利用與養殖廢水排放前處理,減少對周遭海域的汙染。對於願意從事生態養殖方法,採與環境維持和諧的生產技術並尋求國際生態標籤認證的業者則給予適當的獎勵與補助,而這樣補助也符合WTO的綠色補貼規範。能如此放眼未來並未雨綢繆,相信台灣將會有更多的籌碼來因應氣候變遷所可能引發的糧食危機。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反聖嬰增強 下半年氣候異常擴大

自由時報20070925〔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
 
專家預測,未來幾個月,全球氣象將受反聖嬰現象增強影響,部分地區難逃水患與乾旱侵襲。
隨著反聖嬰威力增強,加州南部與美國東南數州長期乾旱的情況可能雪上加霜,洛杉磯今年降雨量預料將創下史上新低,但加拿大西部與美國西北部卻會越來越冷、降雪量增多;莫三比克、非洲東南部與巴西北部可能面臨豪雨與水患威脅,巴西南部與阿根廷大半地區則難逃乾旱襲擊。

反聖嬰現象甚至可能重新安排南極周圍海冰的模式,把海冰大量推向太平洋。

預測今年底達到高峰

「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應用主任柯利預測,反聖嬰現象造成的最糟情況還未到來,「反聖嬰現象正在發展階段,威力越來越強,我們可以預期,反聖嬰現象的威力將在十二月與一月時達到高峰」。

目前還不確定今年冬天反聖嬰現象是否會影響英國與歐洲大陸,英國氣象局官員表示,「我們似乎會因為反聖嬰現象有個溫冬,但目前跡象還不明顯」。

反聖嬰現象擾亂往日朝英國吹拂的高緯噴射氣流,帶來緩慢移動的大西洋低氣壓與大量降雨。氣象局科學家發現,反聖嬰現象可能是英國今夏氣候不穩的因素之一,今年亞洲雨季降雨量驚人,印度與孟加拉約一千人因水患喪生,或許也是因為反聖嬰現象造成;此外,反聖嬰現象也促成颶風成形,本月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已遭兩個五級颶風侵襲,另一個颶風更打破風暴強度增強最快的紀錄。

拉丁美洲外海的太平洋熱帶海域降溫,但澳洲、菲律賓與印尼的水域趨暖時,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海洋氣溫上升會擾亂大塊區域的氣候系統,為遠東與熱帶澳洲帶來大量降雨,但拉美西部卻會比往日乾燥。反聖嬰現象是聖嬰現象的相對面,不過反聖嬰現象維持時間較短,通常不會超過一年。

研究發現卡達萬年前非不毛之地

  • 2008-10-17 【中央社】

     根據「卡達博物館」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合作研究發現,萬年前卡達地貌非如今日不毛之地,而是有水源之地,且波斯灣則為一片有著貿易商道遼闊的大地,客旅往來頻繁,後因海平面上升,以致地貌完全改變。

     為瞭解卡達社會與文化起源,以供日後各學術領域參酌,卡達博物館與英國伯名罕大學協議,以「地球影像系統」為研究工具,展開測定古卡達地貌的研究計畫。

     據卡達媒體報導,地球影像系統採遙感與地理空間模組重建技術,測定古時卡達的陸地與海岸線樣貌。卡達為中東地區首個使用地球影像系統,從事考古學研究的國家

     除海岸與陸地樣貌的重新測定,這項考古研究也涵蓋往昔卡達海域海底地形的測繪,方法採完整保存現有地貌的高科技技術,輔以現有的考古學遺址各項文件,重建古時的卡達海域形貌。

     此外,研究計畫也將結合地理學、考古學、遙測衛星畫面、地震,以及有關目前海床型態的資料,十分龐大。

     根據初步研究結果,萬年前的卡達為有水的濕地,不同於今日乾燥的不毛之地,且環阿拉伯半島的波斯灣海域,更早之時為一片遼闊大地,商旅往來頻繁,富庶繁榮有人居住。

     但這熙來攘往的景象,之後多數都埋在沙堆中,冰河期後因全球氣候改變,海平面上升,阿拉伯半島一帶的古地貌,也盡數沈沒在汪洋之中。

     參與研究計畫的工作人員深信,完成地貌與環境重建的測繪與資料彙整後,現有的歷史恐將重新改寫。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農損1.5億元》怪風+冰雹 像明天過後

嘉義縣中埔鄉前天傍晚出現十級以上強風,果園網室被吹得不見蹤影,鉛管支架和木瓜樹全倒,損失慘重。
記者謝恩得╱攝影

嘉義縣中埔、水上鄉前天傍晚出現十級以上強風,且下起冰雹,鄉民形容有如電影「明天過後」的場景,「嚇死人了」;狂風吹過後,初估有五十公頃木瓜、香蕉受損,合計損失達一億五千萬元以上。

「突然下起冰塊打得好痛,我抱頭趕快逃跑」,「當時外面聲音就像魔鬼在叫一樣,嚇到不敢出門」,許多民眾懷疑是龍捲風為害。不過中央氣象局嘉義氣象站主任洪金樹昨天下午到現場,由受損網室支架和果樹傾倒方向一致,「應該不是龍捲風」,但詳細資料還要送氣象局分析。

中埔鄉木瓜產銷班長張志峰說,前天傍晚近五時許突然出現狂風,夾帶閃電和大雨、冰雹,許多木瓜網室被吹得不知去向,架設網室的鍍鋅鋼管倒下、腰折,大片木瓜樹倒伏,路邊的電線桿也被吹倒好幾根。

農民羅守法當時正在果園,被拇指般的冰雹嚇得雙手抱頭,快跑到鄰居家中避難。馮瓊慧、馮瓊玉姊妹一邊驚聲尖叫,一邊用手機拍攝強風狂掃馬路情景;一家火雞肉飯的壓克力招牌,飛到數百公尺遠,這些影音畫面貼網後,不斷有網友點閱。

水上鄉蔬菜產銷第十八班班長鄭水源表示,每年幾乎都有類似怪風出現,「但是前天風特別猛,由東北往西南狂吹,連電線桿都被吹斜,絕對是卡玫基颱風的兩倍以上」。

這場狂風農民損失慘重,果農心痛地說:「木瓜月底就要採收,誰受得了?」果農擔心繳不出孩子的註冊費,立委翁重鈞和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到鄉公所聽取農民說明,表示會盡快勘災,從寬認定補助標準。

【2008/08/16 聯合報】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暖化嚴重 格陵蘭冰河消失迅速

  • 2008-08-22 中央社】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兩個格陵蘭最大的冰河在全球暖化效應影響下,在過去一個月中又失去了很大面積的冰塊。

     俄亥俄州立大學拜爾德極地中心的冰河學家,透過觀察每天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拍攝的衛星偵測影像,和觀測格陵蘭冰山的微速攝影照片,發現這種現象。

     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理學教授波克斯表示,一大塊大約有二十九平方公里的彼得曼冰河,約半個紐約曼哈坦大小,在七月十日到二十四日間崩潰。

     位在格陵蘭北部的彼得曼,上次一塊大約八十六平方公里冰塊崩潰的時間,是在二零零零年到二零零一年間。

     波克斯表示,更令人擔心的是,從彼得曼冰河邊緣所呈現的巨大裂縫,意味著「近期內會出現更大的崩落情況」。

     波克斯指出:「如果它在上游的裂縫處分裂,損失將達到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大約是這個廣大冰原三分之一的面積。

     科學家同時表示,巨大的雅各布港冰河已愈來愈向內陸退卻,是科學家觀察一百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他們相信,「至少在最近的四千年到六千年間」,從來沒有退到這麼靠近內陸過。

     科學家表示,這個冰河在二零零一年到二零零五年間,損失了九十四平方公里的面積,引起國際社會注意到全球暖化對冰河的衝擊。

阿根廷20年大旱 恐推升全球糧價

  • 2008-09-01 工商時報 【何信彰╱綜合外電報導】

     南美農牧大國阿根廷目前正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農牧損失不僅可能拖垮阿根廷的經濟,情況若持續惡化,國際產品價格恐再度上揚。

     阿根廷國家氣象局表示,該國正經歷極其嚴重的乾旱,農作物枯萎、牲畜大量死亡。象氣局發言人葛蒂洛上周六指出:「動物的糧草不足,人民亦缺乏飲用水,情況似乎難以好轉。」 該國向來是牛肉、小麥、大豆和玉米的出口大國,但長期扮演阿根廷糧倉並挹注該國經濟的北部農業帶,損失相當慘重。布宜諾斯艾利斯穀物交易所的報告指出,目前全阿根廷的小麥種植面積較去年減少19%,是1974年以來的最低量。穀物歉收勢必打壓出口,不僅可能拖垮該國財政,更將推升原本就已在高檔盤旋的全球糧價。

     阿根廷的媒體指出,許多地方的雨量較平均水準少了二、三成,預估今年光是玉米和小麥相關的損失可能超過7億美元,並將此次旱象與1988年的大旱相提並論。當年旱災導致農牧業哀鴻遍野,出口一落千丈,該國經濟出現嚴重危機,創下5,000%的惡性通貨膨脹。

     阿根廷總統基西納3月宣布將提高出口稅,引發種植穀物的農民的不滿,紛紛停止出口以示抗議,撼動該國經濟。7月的多次民調顯示,基西納的滿意度在20%左右的谷底徘徊,而當前的旱象,將使該國的農業,乃至於財政問題更形複雜。

     氣象當局指出,畜牧業亦深受其害,許多地區的牲口幾無牧草與飲水可食用。

     政府已承諾提供現金協助飽受乾旱之苦的農牧業,但對部分受災地區來說仍嫌不足。阿根廷農業協會會長布茲就表示:「乾旱肆虐,但政府的援助微乎其微。」

     當地天氣預報指出,本周在少部分地區將出現溼潤的北風與雨水,但是仍然難以紓解大多數地區的旱象。

西歐氣溫平均上升速度 較其它地區快兩倍

一項報告指出,西歐國家氣溫平均上升的速度,較世界其它地區約快兩倍。

根據荷蘭王家氣象研究所發佈的最新報告,造成西歐氣溫上升較快的原因之一,是空氣汙染減少後使陽光能較易穿越,並更容易地照射到地球上。

報告認為,西歐氣溫上升較快與受到溫室效應很可能也有關連,但目前尚無法證實。

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氣溫已上升攝氏半度,但報告指出,西歐氣溫上升的幅度卻在攝氏一度及一度半之間。

報告並指出,西歐氣溫上升速度最快的季節是春天,約較世界其它地區快2.8倍。

【2008/08/01 中央社】

水患升高糧食危機 西非亟需四億多美元援助

世界衛生組織(WHO)危機行動處主任助理拉洛契表示,西非地區每年的水患,可能對數百萬人的健康帶來危害並升高糧食價格危機,西非迫切需要四億一千八百萬美元的緊急援助。

WHO在聲明中指出,西非地區主要國家奈及利亞最近幾次的水災,尤其是中部尼日州和阿達瑪瓦州,不只帶來流行傳染疾病,更進一步危害到營養不良者的性命。

在貝南、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尼日和多哥,洪水已造成這些極需援助國家的橋樑、道路和鐵路廣泛的破壞,季節性豪雨也為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共和國帶來嚴重災情。

主要提供基本醫療、評估弱勢人口體能健康情況的WHO表示,西非地區國家需要四億一千八百萬美元的援助,其中七千六百萬美元是用於緊急醫療照護,但迄今,也只籌集到所需醫療資金的百分之二十二而已。

聲明補充說,在西非地區尋常可見的流行傳染病如瘧疾、腦膜炎、黃熱病和霍亂,在洪災過後將更為猖獗,西非地區約五百萬愛滋病患者的醫療照護,也因水災而進一步受到損害。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全球二十一大糧食危機的國家中,西非地區便佔不少,而摧毀農地和農作物大量損失的水災,更加深西非國家的糧食危機。

糧食不足帶來的影響就是營養不良。聲明指出,布吉納法索、馬利和尼日有百分之十五的五歲以下兒童面臨嚴重營養不良,超過百分之四十的五歲以下兒童長期營養不良,兩者的區別在於,嚴重營養不良者的體重會快速下降且極可能死亡,長期營養不良只影響體重和學習能力。

【2008/08/28 中央社】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藻類、刺冠海膽增生 生態漸變

 

 
冬季處於避風位置的澎湖青灣南海域,也出現軟珊瑚大批死亡,圖為軟珊瑚已完全白化。
圖╱鄭明修提供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在澎湖蛇頭山海域發現圖中不少萼柱珊瑚已經死亡並被泥沙覆蓋,寒害已危及澎湖珊瑚生態。
圖╱鄭明修提供
學者針對澎湖寒災所做調查中,澎湖北海及內海生態受創嚴重,珊瑚大量死亡部分,但藻類與刺冠海膽都增生,生態結構正改變當中,值得進一步監控觀察。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說,他在澎湖選定廿七個測站調查珊瑚覆蓋率與刺皮、軟體和節肢動物物種,紀錄到物種種類數目及數量以南海海域最高,北海次之,內海最低。
他表示,內海屬於封閉性水域,海水交換速度慢,回溫速度也慢,因此持續低溫時間更長,受創最嚴重;南海亦遭波及,慶幸的是望安鄉東嶼坪、東西吉、七美等海域水深四到十公處,仍有不少珊瑚礁群與魚群倖存,整體死亡情形較輕微,可能因水較深,降溫緩慢而能逃過一劫。
鄭明修並發現,澎湖內海死亡的珊瑚,大部分被異常孳生藻類覆蓋;會刮食珊瑚礁上藻類的刺冠海膽也增生,馬公市虎井及山水海域觀測到高密度的刺冠海膽,生態結構的改變值得監控觀察。
根據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調查,澎湖縣主要經濟性海藻「青海菜」也因寒害影響數量大增,產值相對增加,創下民國八十二年以來新高;藻類增生部分,五月仍可見馬公市烏崁海域有馬尾藻叢生,長度達一公尺以上,大量出現的藻類還包括藍子藻、小團扇藻、巨大鞘絲藻及匍枝馬尾藻。
學者另發現因為本地魚種受創,如青鱗魚就從外地洄游進來,蝦苗及小魚苗增加。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曾建璋在白沙鄉吉貝嶼、湖西鄉龍門海域,發現小傘藻及屬於小角藻、凋毛藻、爬管藻及瘤皮藻等澎湖以往未曾紀錄的新種藻類。
【2008/08/31 聯合報】

 

浮潛 只看到幾隻稀有魚

澎湖寒害後,經常潛水和釣魚的遊客及民眾都有同樣的感覺「魚變少了」,以前常釣到的倒吊及鸚哥,現在變成「稀有」;一向吸引遊客招牌的「浮潛」,能看到的魚群也少了,逼得浮潛業者只有猛餵魚和養魚自行「復育」。

「老闆,這裡看到的魚沒有你宣傳照片上的多耶,你該不會拿國外照片來唬弄吧?」在澎湖北海經營浮潛的業者,寒災後經常碰到遊客這樣問。

業者說,寒災後淺海珊瑚礁區不僅魚數量減少,珊瑚也死了一半,剛開始沒有蝶魚,現在慢慢有小隻蝶魚游過來,但看起來還是不如以前壯觀,面對遊客確實有些尷尬。

白沙海上育樂中心負責人楊國寶為讓浮潛生態好看一些,自行在姑婆嶼海域「復育」,「只好勤潛水餵魚,像是石斑等魚類就比較容易游過來撐場面」。

他並闢出養殖區,卻經常被釣不到魚的釣客偷釣走。由於浮潛大都內含在海上活動行程裡,所以生意還算好,最近發現有些白化珊瑚又有共生藻附著上去,顯示北海珊瑚似乎出現新生機,讓他很興奮。

澎湖縣資深潛水救難人員鄭正綱說,有學者說寒災後大自然會自己復育,不過他最近潛水,西嶼鄉、馬公市風櫃到山水及虎井、桶盤海域,魚群比寒災前少了三分之二,「以前就少的鹿角珊瑚,現在幾乎看不見;倒吊及鸚哥等魚種,很難釣到了」,這現象一直延伸到望安鄉以南至西吉嶼一帶海域才較好。

鄭正綱說,不少魚類因寒災死亡,他預估天敵減少的烏尾冬及蝦蟹類數量明年會增加。澎湖漁民最近就發現竹節蝦變多了,有漁民就說竹節蝦「以前只能捕到一公斤,現在一個晚上就有十公斤漁獲量」。

澎湖縣政府旅遊局長洪棟霖說,澎湖寒災對旅遊業的衝擊其實還好,主要因為寒災是發生在冬季旅遊淡季,而沿岸腐臭魚屍也都在三月前清理完,直接衝擊不大;不過澎湖旅遊與海洋生態關係密切,若缺乏有計畫性及長期的復育,熱門的潮間帶休閒漁業及浮潛欣賞的珊瑚礁生態都會受影響,中央應重視。


【2008/08/31 聯合報】

澎湖年初寒害超預期 珊瑚集體死亡

澎湖縣今年初寒災重創程度超乎預期,上為2005年情況,下為2008年寒災後景像。
圖╱鄭明修提供

「澎湖引以為傲的淺海珊瑚礁生態系可能面臨瓦解」,澎湖縣今年初寒災調查報告昨天出爐,重創程度超乎預期;澎湖群島絕大部分珊瑚集體死亡,鸚哥及蝶魚等常見魚種銳減或局部消失,藻類大量出現,「海洋食物鏈亂了」,「要完全恢復至少卅年」。

魚類資源也因寒害銳減,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明安指出,澎湖延繩釣、一支釣、刺網及拖網漁業,上半年漁獲量是近十一年來最低。學者呼籲中央儘速成立復育推動小組,實施分區漁撈、休漁並設立保護區,保護目前「脆弱」的澎湖海洋生態系。

今年初澎湖海域歷經卅天寒害,海中生物大量死亡,澎湖縣政府委託學者進行災後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調查。調查報告確定澎湖寒災成因,是反聖嬰年大陸低溫、低鹽的沿岸水南侵造成。

「寒害使珊瑚集體死亡率增加」,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在調查報告中說,在姑婆嶼等五處測點發現活體珊瑚覆蓋率全都下降,其中測得最低水溫的北海姑婆嶼,較三年前下降達百分之四十點三,七美受影響較小。

他指出,青灣的軸孔及北海的細枝鹿角珊瑚已完全消失,北海及內海也看不到活的叢生棘杯珊瑚,連帶地魚蝦貝等珊瑚礁共棲物族群也銳減,「意味澎湖群島絕大部分珊瑚群聚正面臨嚴重衰退」。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說,由於死亡珊瑚缺乏活體組織,石珊瑚群聚的恢復須花更長時間,估計要卅年才能恢復到寒災前的生態。

「澎湖生態系正處於脆弱易受環境影響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澎湖內海及澎南水域珊瑚死亡嚴重,「連棘黑海參、梅氏長海膽等澎湖常見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都少了」,顯示環境受到破壞。

【2008/08/31 聯合報】

4級颶風襲古巴 威力更勝「卡崔娜」

紐奧良居民扶老攜幼、帶著隨身行李,前往疏散中心,準備撤離。
美聯社
 
紐奧良市出城車輛大排長龍,進城方向的車道則空空如也。

颶風「古斯塔夫」30日挾著四級颶風的強大威力撲向古巴,直逼墨西哥灣和聞颶風色變的美國紐奧良市,美國氣象單位警告,古斯塔夫的威力可能增強為頂級的五級颶風,威力更勝三年前造成800億美元損失的「卡崔娜」颶風。

在加勒比海島國造成86人死亡的古斯塔夫來勢洶洶,古巴和美國四州的居民紛紛疏散,尤其是當年遭卡崔娜重創、造成1500人喪生的紐奧良市,當局展開強制疏散,紐奧良市出城車輛已大排長龍。據人口普查局估計,從佛羅里達州到德州,這次美國將有1150萬人受到颶風影響。

目前颶風中心已達古巴外圍島嶼,暴風半徑達280公里,風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造成多處地點屋頂吹翻、電力中斷,但未傳出傷亡。古巴當局已疏散低漥地區的24萬人,通往首都哈瓦納的陸空交通全面停駛,並嚴防可能高達30公分的豪雨。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表示,古斯塔夫將在31日侵襲墨西哥灣、9月1日晚間或2日清晨侵襲美國沿岸。颶風中心警告,古斯塔夫可能繼續增強,達到五級颶風標準的時速249公里,釀成嚴重災難。

任內第二度面臨颶風災難挑戰的美國總統布希不敢掉以輕心,已宣布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州進入緊急狀態,30 日上午親自致電路州、德州、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州州長,保證聯邦政府將全力提供支援。另外,國土安全部長契爾托夫和聯邦急難管理局長波里森,已至各地督導救災準備工作。

古斯塔夫登陸恰值2005年8月29日卡崔娜重創紐奧良三周年,卡崔娜在墨西哥灣時也是五級颶風,接近紐奧良時減弱為三級,造成紐奧良市堤岸潰決,全市80%的居積被淹沒。

卡崔娜是美國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對威力更勝卡崔娜的古斯塔夫,紐奧良居民忙著釘板補強、堆沙包建立臨時堤岸。當局警告,紐奧良部分堤岸可能不夠強。

美國災害防治單位表示,古斯塔夫可能在墨西哥灣沿海掀起5到9公尺的巨浪。石油公司已關閉海上油作業平台,墨西哥灣油田供應美國25%的石油和15%的天然氣,颶風災害可能影響油價。

陸地方面,路州當局已派遣1500名國民兵及1500名警察,協助撤離工作。許多撤離民眾都不知將前往何處,但當局已在每人手腕綁上電子條碼以利追蹤,路州幾個低窪地區的附近公路擠滿撤離車輛。

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太太苦等了三個小時才來第一輛殘障巴士,但車上已擠滿坐輪椅的民眾。

【2008/08/31 聯合晚報】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中國水利部:將提高水價 加速資源價格調整

  • 2008-08-14 【中央社】

     中國大陸缺水問題日益嚴重,中國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指出,今年將提高水價,加速資源產品價格調整。

     北京「新京報」報導,今年以來,國際糧價持續上漲,未來糧食安全備受關注。胡四一透露,十二年內,中國將保證百分之九十五的糧食自給自足。

     報導說,中國屬於嚴重缺水國家,而農業對水利的依賴性很大。胡四一指出,中國水資源百分之七十用於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今後,農業用水將成為節水的重要領域。

     他表示,糧食安全及未來用水安全已引起關注,中國將確保農業用水,推動關於糧食增收的計畫。

     胡四一指出,目前中國全國實際供水量達五千七百九十五億立方公尺,到二零一零年,將新增年供水能力四百億立方公尺。

     他表示,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將重點解決兩百零五個水量不足或水質未達標準城市,以及三百五十個問題突出的縣級政府所在地城鎮飲用水安全問題。

雲南汛期近7百萬人受災 170餘人死亡

今年入汛以來,雲南省共出現八次強降水天氣過程,省內不同程度發生風雹、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六百九十八萬人受災,一百七十四人因災死亡。

據雲南省民政廳救災處官員介紹,據統計,截至八月十三日十八時,全省因風雹、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累計造成受災人數六百九十八萬人(次)、因災死亡一百七十四人、失蹤三十一人、傷病一百三十八人,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六點四萬人;民房倒塌九千四百多戶二萬五千多間,損壞九萬七千多間;農作物受災三百九十九千公頃、絕收五十三千公頃;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三十一點五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十七點四億元。

據介紹,雲南昭通、文山、紅河、昆明、曲靖、楚雄、麗江、版納等地受災嚴重。

雲南省是中國的自然災害高發區,雨季來臨后更是進入了地質災害高發期。今年汛期來臨后,各級政府組織民眾開展生產自救,降低災害損失程度。民政部門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及時轉移安置受災民眾。近日,雲南省政府于下撥了一千萬元救災資金,用于幫助災區。

【2008/08/14 中新社】

湖北暴雨 136萬人受災 3人亡

八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湖北省發生近幾年來少見的覆蓋范圍最廣、強度最大、危害最重的秋季暴雨,造成全省三十三個縣市區、一百三十六點二萬人受災,因災死亡三人。

在五天降雨時段內,湖北先后有八十七個縣市區發生暴雨,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五點三。其中,雨量超過一百毫米的大暴雨有五十一個縣市區,超過兩百毫米的特大暴雨有十四個縣市區,以京山縣、長陽縣雨量二百七十五毫米并列最大。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該省江河湖庫水位上漲,山丘河溪普遍發生山洪。由于長江上游出現今年最大漲水過程,與湖北中小河流匯流遭遇,使長江干流湖北監利站十八日超設防零點零二米,連江的荊南四河水位普遍超設防零點四米至零點八一米;全省有四百一十六座水庫水位超汛限,斧頭湖、刁汊湖、洪湖、長湖水位超汛限零點二米至一點四九米。

據湖北防汛部門初步統計,這場秋季暴雨已造成宜昌、恩施、襄樊、孝感、荊門、武漢、潛江、天門、仙桃等九個市州的三十三個縣市區受災,農作物受災一百一十五點四千公頃,倒塌房屋一千三百三十七間;損壞公路九百一十九條次,中小河流堤防一百三十一處、二百七十二點二千米,塘堰二千一百七十一座,各類直接經濟損失五點八億元人民幣。

面對暴雨災情,湖北要求各地抓好防災減災,狠抓防汛責任和防范措施到位。宜昌、荊州、天門、孝感、武漢等地對超警戒一百七十四點四公里的堤段,上足勞力,由一百五十名縣級官員帶領一點二萬民眾,晝夜巡查;對超設防的三百一十八點八公里堤段,組織水利部門的專管人員上堤巡查,確保河流安全;各地工作專班也及時趕赴現場,緊急轉移安置災民。

【2008/08/18 中新社】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鼓勵太陽能 落實10萬屋頂裝設

為落實節能減碳政策,經建會已彙整各部會方案,將於本周呈報行政院。在產業方面,將鼓勵太陽能發電,落實10萬個屋頂計畫,並配合面板產業,提高太陽能光電設備廠商自製率,形成完整產業鏈。

行政院月底將提出「節能減碳行動計畫」,除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宣示的八大改變外,再生能源達成15%裝置容量的目標、鼓勵太陽能發電給予補貼等,都被納入。

經濟部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為發展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未來將補助太陽能研發投入更多資源,突破技術以降低成本,給予裝置太陽能光電板的消費者補貼,帶動產業產值每年可達100億到200億美元。

葉惠青指出,政府將配合面板產業,把太陽能光電設備廠商自製率提升,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預估2015年太陽光電產值可達4,500億元以上,在旗艦計畫帶動下,可望提前達成目標。

至於鼓勵太陽能發電的獎勵措施,葉惠青說,除針對太陽能發電裝置投資費用補助半數經費外,等「再生能源條例」通過後,建立完善購售電機制,讓裝置太陽能光電板的家戶可拿到較好的價格。

官員說,行政院將從明年起,分三年全面更換交通號誌為LED燈。全台目前約有35萬盞待更換,所需經費約13.5億元。由於地方縣市政府經費拮据,跨部會會議決定,由經濟部補助地方的統籌款支應,自明年度起分三年編列預算。

經濟部規劃,預定2012年全面淘汰白熾燈,並逐步換用LED省電照明;2010年開始執行白熾燈禁止生產的政策。

葉惠青表示,全國目前約有2,200萬顆白熾燈泡,年用電量約10.8億度;如果四年內全部汰換,初估每年可省約8億度電,減少近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造林2,784萬棵樹。

【2008/08/04 經濟日報】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澳洲將建全球最大太陽能廠

  • 2008-08-13 工商時報 【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工程服務公司WorleyParsons展開一項建造大型太陽能電廠的計畫,每座造價約10億澳幣(新台幣274億元),年發電量為25萬瓩,首座電廠擬於三年內完工,屆時將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廠。

     WorleyParsons已在必和必拓、力拓等大公司的支持下展開一項調查,旨在找出澳洲適合蓋先進太陽能電廠的地點。

     WorleyParsons這項太陽能電廠計畫有賴客戶提供資金,若首座廠要在2011年底前完工,就要在明年初確保資金來源。

     WorleyParsons預估其在澳洲的首批大型太陽能電廠之發電成本為每瓩約15澳分,該公司旗下的EcoNomics之執行長謬爾茲(Peter Meurs)表示,未來隨著較新的技術問世,這些電廠的發電成本可望下降。

     在澳洲政府為壓制碳排放量而訂定可更新能源目標並引進碳權之際,WorleyParsons正努力要在2020年底前於澳洲興建34座太陽能電廠,以滿足該國4成可再生能源需求

     WorleyParsons的太陽能電廠若要不虧錢,碳權的定價就要大幅高於每公噸10澳幣,若能訂在每公噸50澳幣,則太陽能就會相對便宜。在碳權交易最盛的歐洲,今年12月到期的碳權目前價格為每公噸26歐元(約44澳幣)上下。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印尼廖內省林火產生霾害將再殃及鄰國

印尼蘇門答臘島因火耕及森林失火引發的霾害,開始侵襲廖內省等地區,相關官員警告,由於風向緣故,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勢將被殃及。總統尤多約諾十分關心霾害再度影響鄰國,提醒林業部長卡班要特別重視。

廖內省首府北干峇魯氣象局分析,島上林火產生的霾害,將隨風從東部吹向北部,也就是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預料未來數天廖內地區不會下雨,林火將繼續燃燒,霾害也將持續籠罩北干峇魯等縣市或擴散至外地。

稍早前,衛星照相顯示,蘇門答臘全島十個省份出現的三百五十一個火點,以鄰近新加坡的廖內省最多,計一百一十六個,該省至少有十個縣出現火點。

當局自去年推行旱季期間林地「零火點」計劃,多方制止農民或種植公司以火耕方式清理農地,但執法不嚴,今年照舊出現因火耕及林火而產生的霾害,可見計劃失敗。

尤多約諾昨天下午召見林業部長卡班和國家建設規計劃部長巴斯卡,總統府消息來源說,尤多約諾特別提醒卡班,要他特別關注蘇門答臘島林火問題,尤多約諾表示,不願意看到林火產生的霾害再度困擾鄰國;卡班則說,林業部已積極採取各項因應措施。上月初已開始啟動有關機制。

【2008/08/06 中央社】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看天知天順天 送走鳳凰

這次「鳳凰」颱風,再次激發出台灣人民的生命力。看到有限的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相信中央與地方防災團隊都舒了一口氣,我們雖是成功的應付了天災,也在防災中知道了自己的盲點,感覺到內心那份惶恐與緊張。筆者忝為氣象科技的成員,再加上四、五十年的經歷天災與同胞共患難的經驗,在此願提出一個防災的平常哲理。

看天—就是觀測颱風動向。這種觀察自古已有,如今更是海陸空三維的觀測,加上全時間自動監視。任何天災都可測出它的形跡,氣象衛星雲圖可大致了解颱風的中心,地面雨量站與雷達可估計出雨量的分布與降雨量。颱風是大氣與海洋互動所產生,海面上水位沿岸的變化與淺海長浪的路徑,加上颱風浪的大小,都可反推算颱風的強度與半徑。廿八、廿九日民意論壇已有高家俊教授與方信雄君所提之海上觀測浮子或志願船皆屬海上觀測預報系統,另外氣象局也有規劃衛星同步鏡照雷達追蹤湧浪的方向,這些科技都可幫助了解颱風路徑以作預報之用。

知天—就是了解颱風結構。這裡分二種層次,一為純科學的了解,一為了解其性能對人的災害。二者合一就是預報作業的基礎。若能完全知曉颱風的生成與變化,當然很好,但颱風的結構與其運動方向受全球環境與地區氣候的影響,完全電腦模擬非常困難,所以「知天」的重點在於使民眾瞭解自然災害,讓大眾曉得颱風的風向性能與雨量的危害。媒體的普遍使得全民對颱風有深刻的印象。氣象分所與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教育仍可推廣。

順天—鳳凰走了,不是我們打倒它,也不是我們建設牢固,而是它攀越中央山脈,跌跤了傷殘而去。蘭陽溪或淡水河水面高漲,幾乎淹到橋面,幸好河堤附近人家早已先移。洪水淹地或暴潮上岸皆正常情形,這原本就是自然與大地的互動。不牢靠的建構物本來就是要常檢查管制,不該居住的濕地應還給自然生態。廿七日民意論壇有楊錦釧教授提出治水新思維,已提出防洪不是在築堤抗水,人與自然之間有一套和平相處的法則。颱風來了,大家配合政府疏散安全處,順服即安。

我們這次順利的送走了鳳凰,雖然氣象預報比美日成功,一路走來,也緊張兮兮。當地的氣象預報應該比其他國家準確,因為我們有地面的資料。若海上觀測系統能夠配合,相信我們更能掌握颱風的強度與登陸前的路徑。地方上的氣象分所鮮少提供地方人民氣象知識與當地氣象資料,這些都是數位預報可做的事。在分析雨量上,氣候的資料有時可回歸出極佳的統計預報模式,所需代價甚低。政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要公平合理,使用防災預算時應依據國土永續經營原則計畫管理。台灣的土地資源有限,人與自然更要維持和諧。人禍可帶來天災,惟全民上下一心,才能求得生存的福祉。

【2008/07/30 聯合報】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印尼火點增加 新加坡恐遭霾害

新加坡「海峽時報」今天報導,新加坡下週的四十三歲國慶生日可能面臨霾害侵襲。國家環境局指出,近來氣候乾燥,印尼蘇門答臘的火點再度增加,昨天偵測到三百五十個火點,比前一天的三百個又增加許多,擔心再度引發區域霾害。

新加坡國立大學遙感影像處理中心副研究員蔡愛松表示,距離導致新加坡最嚴重霾害的二零零六年,蘇門答臘火點高達八千個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但如果氣候持續,新加坡將可能再度面臨霾害問題。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預測,未來兩個星期的氣候仍屬於乾燥氣候,預期蘇門答臘將會出現更多火點,只要風向吹往新加坡,可能又會引發霾害。

印尼氣象與地球物理局氣象分析師杜洛克沙里布也指出,如果蘇門答臘的森林和種植園在下週發生大火,霾害將衝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印尼的天氣預報員和環保人士說,預計印尼的火點將在八月底進入高峰期,因為這個時期除了是旱季外,剛好碰到農民和工人加緊清理土地準備下輪的種植活動。

在印尼,許多農民仍然習慣採用傳統的火耕方式清理耕地。

蘇門答臘的霾害,在七月三十一日籠罩馬來西亞檳城,許多地區的能見度僅二到六公里。

不過,沒有報告顯示,霾害影響了蘇門答臘人口聚集地區。環保人士認為,這可能是風向把霾害吹得遠離蘇門答臘。

【2008/08/02 中央社】

《不願面對的真相》有九個錯誤

自由時報20071013〔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剛出爐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導拍攝的全球暖化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僅榮獲今年奧斯卡獎,也得到環保團體肯定。但英國倫敦高等法院法官柏頓十日裁決說,這些真相包含「九個錯誤」。

打這個官司的是英國肯特市某學校的董事狄莫克。英國教育部官員在今年初開始分送這部紀錄片到各公立學校,作為中學生教材。有兩個兒子在念公立學校的狄莫克對於政府此舉大表不滿,認為是在對學童洗腦。他宣稱這部影片不正確,充滿政治偏見與「情緒性的廢話」,要求予以查禁。

柏頓法官在判決書中指出,高爾的影片犯了九個不符合主流科學共識的錯誤,譬如暗示格陵蘭或南極西部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融化,造成海平面升高達六公尺,進而導致從舊金山到荷蘭、再到孟加拉的廣大區域毀於一旦。柏頓說,紀錄片純粹是危言聳聽,科學家的共識是,如果格陵蘭真的融化,是會釋放這麼多的水量,但這已是數千年後的事。

柏頓也提到,高爾主張低窪的太平洋環礁居民已因全球暖化而被迫撤退到紐西蘭,但此一說法並無實據。另外,高爾說「科學研究顯示他們首度發現北極熊為了找浮冰而長泳一百公里,以致溺死」。但柏頓表示,或許未來北極熊會因浮冰倒退而溺死,但目前有關北極熊溺死的唯一一項研究,卻將死因歸咎於暴風雪。

柏頓說,學校還是可以播放這部紀錄片,但是必須將他所提到的九個錯誤提醒學生。

IPCC氣候評估報告 人類幾乎確定是暖化主因

自由時報20071013
「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兩名工作人員,十二日在日內瓦得知委員會與高爾同獲諾貝爾獎,興奮地相擁慶祝。
(歐新社)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同享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係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在1988年成立IPCC,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員為來自130國的近3千位氣候專家。IPCC最重要的責任是發表「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自成立以來已發表過4次,分別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及今年初。

IPCC的評估報告中,就人類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設有一套專門用詞,「可能」代表超過66%的可能性,「非常可能」代表90%的可能性,「幾乎確定」則是99%的可能性。IPCC在2001年的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可能』導致暖化」,今年度改用「非常可能」,代表「人類幾乎可確定就是暖化等變遷的主要原因」。

至於2007年的評估報告重點如下:

2月份的第一部分指出,全球暖化趨勢十分明確,且非常可能肇因於人類活動,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已達65萬年以來最高峰,2100年時,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1.1度到6.4度,海平面則上升18公分到59公分。

4月份的第二部分指出,溫室效應將導致3分之1物種面臨滅絕;雖然溫室效應對人類影響較低,但各大洲都將同受其害、無法偏安,包括饑荒、缺水等現象都將更為普遍。

5月份的第三部分指出,雖然對抗氣候變遷的成本不算太高,但能扭轉最壞結果的時間點即將過去;能發揮最大效果的方案是︰各國政府應在2015年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光化學煙霧警報 北九州市多人不適

自由時報20070528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北九州市繼四月二十六日,十年來首度發佈光化學煙霧警報之後,五月二十七日早上再次對全市發佈警報(見圖,取自日本「共同通訊社」),市內有八十五所小學的運動會緊急喊停,還有數百名學童及教職員感到雙眼刺痛。除了北九州市之外,鄰近包括長崎縣及山口縣等部分區域也在當天陸續發佈光化學煙霧警報,專家懷疑大氣中有害物質含量暴增,可能與附著於中國沙塵暴的有害物質及氣體「越境污染」有關。

日本北九州市環境局於二十七日早上(台灣時間約七時四十五分),觀測到大氣中的有害物質「光化學氧化物」濃度超過法定標準值(0.12ppm),因此對全市發佈光化學煙霧警報,同時呼籲市民避免在戶外從事劇烈的運動。

疑是中國沙塵暴「越境污染」

當天原本有八十五所小學的師生及家長準備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後來才發現運動會已經受到警報影響臨時延期。此外,還有約三百二十名學童及教職員在戶外待了一陣子後,抱怨雙眼及喉嚨疼痛,不過並沒有任何人到院治療。

福岡縣保健環境研究所的大氣課長岩本真二對此表示:「連沒有大都市或工廠的長崎縣部分區域都觀測到高濃度的光化學煙霧,所以這次應該也很可能是從中國那邊飄散過來的污染所造成。」

光化學煙霧是含有碳氫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的城市大氣,經陽光輻射引發化學反應後,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煙霧,輕則可能引發雙眼刺痛流淚、氣喘咳嗽等症狀,重則可能導致肺機能衰退、支氣管發炎甚至是癌症。造成光化學煙霧的主因為車輛或化學工廠所排放的廢氣等污染,常見於日照強烈、無風或弱風的日子。

龍捲風侵襲 美災情慘重

自由時報20070507
龍捲風侵襲 美災情慘重

逾七十五個龍捲風五日晚間襲擊美國中部的奧克拉荷馬州,該州的甜水鎮受創慘重,包括學校、體育館與其他建物在強風蹂躪下,殘破不堪,這是美中地區近日第二波的龍捲風災,四日晚間數十個龍捲風侵襲堪薩斯州西南地區,其中一個威力強大的龍捲風,幾乎摧毀路徑所經的所有東西,人口有一千五百人的肯塔基州格林斯堡,更有九十五%的房屋被夷平,至少造成九人死亡,而且可能還有災民受困在房屋地下室或斷垣殘壁中,災情相當慘重。圖為格林斯堡五日的空照圖,主要街道兩旁的房屋,一夕之間全都變成廢墟。

(美聯社)

哈布風 捲起千層沙

自由時報20070502
(法新社)

一陣強大的「哈布風」(Haboob)向蘇丹首都喀土穆襲來。哈布風是蘇丹境內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濕熱季節強風,持續時間雖僅短短數小時,卻可捲起高達三千英尺的沙塵暴,有時還帶來雷暴和小龍捲風,導致地貌改變。(法新社)

減緩暖化 利用浮游物吸收CO2

自由時報20070502〔編譯胡立宗╱紐約時報一日報導〕
浮游生物也能改善全球暖化問題?美國「Planktos」公司所屬的「氣候鳥二號」(WeatherBird II)研究船本月即將從佛羅里達州出發,前往南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及南太平洋進行首次的「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驗,看看這個方式能否有效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就像在海上「種樹」

實驗的方式是由「氣候鳥二號」在選定的一萬平方公里海域內大量散布鐵質,提供浮游生物快速、大量繁衍的養分,然後藉由這些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達到降低二氧化碳量的目標。Planktos表示,浮游生物在死亡後會沉到海底,因此二氧化碳也會隨著降到海底,不會再釋出到大氣中。

可不可行 尚未證實

Planktos的作法就好像是種了一整片只會吸收二氧化碳的樹,「只不過種樹的地點換到海上」。而對公司來說,這個實驗不僅僅是為了科學研究或是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龐大商機。以歐盟為例,碳排放交易市場曾經飆高到三十五美元買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現在雖然降到一噸兩美元,但隨著規定越來越嚴,價格必然再度攀升;而Planktos預估,二氧化碳排放量賣價若到一噸五美元,浮游生物吸收法就有賺頭。

但這樣的作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在學界仍有爭議,因為雖然這種方式比發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成本低很多,但浮游生物是不是真的能「永久」吸收二氧化碳不無疑問。伍茲霍爾海洋學協會的資深科學家布賽勒說,雖然一開始二氧化碳的確是被吸收了,但當浮游生物被吃掉或是分解後,至少一部分的二氧化碳還是會回到大氣中,「真正的吸收量還是取決於有多少浮游生物沉到海底」。

另外,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也有可能排放出同樣也是溫室氣體的甲烷及氧化亞氮(笑氣),導致部分科學家認為這種方法很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最後、可能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浮游生物吸收能不能被各國承認,如果法律或國際公約不承認這種方式下被吸收的排放量,那所謂的發財夢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UN氣候變遷報告定稿 窮國大輸家 污染大國施壓淡化

自由時報20070407〔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正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開會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六日公布第二階段的氣候變遷年度報告。委員會再度以強烈語氣警告,溫室效應將導致最高近三分之一(三十%)的物種面臨滅絕,而且氣候變遷將令各大洲同受其害,尤其以赤道地區的貧窮國家受創最為嚴重。

升溫1.5度 三成物種滅絕

IPCC今年報告的第一部份是「氣候變遷成因」,IPCC當時就已經以罕見的語句直指人類是全球暖化元凶,並指出二一○○年時,全球溫度可能上升攝氏一.八度到四.○度。這次公布的部分,則針對「全球暖化影響」。

長達一千五百七十二頁的報告中,最重要的結論包括:如果全球氣溫比一九九○年時升高攝氏一.五度到二.五度,地球近三分之一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另外,如果全球氣溫比一九九○年時上升攝氏兩到三度,全球各地區都將同蒙其害,乾旱的地方會更乾旱、洪水、暴風與海岸侵蝕將更劇烈,飢荒與疾病更盛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說,這份報告是「未來啟示錄的驚鴻一瞥」。

報告說,到二○二○年,某些國家的作物產量將減少五十%;到二○五○年,十億以上人口用水出現問題;到二○八○年,高山冰河將銳減,而且高山物種可能減少六十%。

報告說,越貧窮的國家的挑戰越嚴苛,從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太平洋島嶼的赤道地區窮國受創將會最嚴重;除了民生用水,還包括糧食短缺、極端氣候產生財損、以及蚊蟲等病媒猖獗所引發的大規模流行病。

污染大國中美俄 強勢介入

雖然IPCC羅列明確科學數據佐證推論,但報告呈現方式還是難免受到政治力干涉。為報告用語,過去五天科學家與各國政府不斷角力,例如中國堅持反對明列非常可能發生的負面效應;美國則要求刪除北美地區可能出現的天災預測;而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也提出「避重就輕」的類似要求。讓一些憤怒不已的科學家誓言,此後絕不再參與這類會議討論。

IPPC警告 全球逾半大城市恐滅頂

自由時報20070329

紐約、東京、上海無一倖免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項新科學報告首度警告,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二人口五百萬以上的大都市,正面臨遭洪水和風暴淹沒的危險。這份報告明確揭示地勢低窪人口密集區域令人擔憂的未來,並為從紐約到東京的許多沿海大城市敲響警鐘。

報告共同執筆人、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院的麥格拉納漢警告,若不採取因應行動,中國由沿岸地區發展帶動的經濟成長,可能面臨危險。

亞洲貧國危機最大

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IPPC)預定四月十四日發表這篇報告的全文,英國《環境與都市化》期刊二十七日先行刊出部分報告草案內容,其中指出,全球五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中,七十%都位於海拔十公尺以下地區,其中包括東京、紐約、孟買、上海、雅加達及達卡。報告預測,亞洲特別難抵抗海平面上升與洪水威脅,貧國蒙受的危險最大。

低地居民 亞洲佔四分之三

報告中說,六億三千四百萬低地居民中,約四分之三住在亞洲。一九九四年至二○○四年十年間,在全球一千五百六十二場洪災中,亞洲就佔了三分之一,死亡人數則佔全球一半。

每百年上升高度恐達一米高

根據IPPC二月公佈的資料,截至本世紀末,海洋將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這將使颶風、颱風來勢更猛;一些科學家更警告,隨著格陵蘭海域、北冰洋西部冰層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每百年上升的高度可能在一公尺以上。IPPC的報告草案說,按照目前人口分佈,到二○八○年左右,每年大約一億人口會遭遇洪災。

救災避難 開發中國家雪上加霜

已開發國家以美國為例,未來數十年內,預計海平面最高將上升數米,這必將造成颶風、龍捲風規模升級。屆時,北美兩大城市紐約、洛杉磯不僅會受困於兇猛洪水,更可能飽受颶風折磨。最壞的狀況是,到二○九○年左右,北美原本百年一次的大洪水可能每隔三、四年就會降臨。

以目前防災、救災措施的落實情況來看,開發中國家情況則可能更糟。報告草案說,由於開發中國家低地人口眾多,若已開發國家從災區每遷徙一人,發展中國家則須遷徙大約三十人;由於防災措施相對落後,同樣情形下,開發中國家淹水土地面積可能是發達國家的十二倍。


暖化導致浮冰融化 加境數萬小海豹溺斃

加拿大每年春天的豎琴海豹獵捕季都會引來全球愛護動物人士強烈撻伐。今年由於加拿大東部海面的浮冰因海水溫度上升而融化,導致數萬隻在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不幸溺斃,加國很可能宣布取消今年的海豹獵捕季。(路透)

地球持續發燒!史上最暖冬天 亞洲天候大亂

自由時報20070317〔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在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雙重影響下,許多亞洲國家今年冬天都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氣候異常現象:日本、南韓、中國等太平洋沿岸國家的冬季氣溫都創下新高、降雪減少、冬季時間縮短等;東南亞的泰國則因冬季高壓不散,導致三月份氣溫偏低,泰北發生長達兩週的嚴重霾害。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十五日公布的資料顯示,亞洲環太平洋國家的冬季高溫其實只是全球暖冬現象的一環。NOAA指出,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北半球陸地及海洋均溫比一八八○年以來的平均溫度高了攝氏○.七二度。

同時,每四到七年出現一次的聖嬰現象,今年更是來勢洶洶,在一月份威力達到最高峰,使得一月份全球均溫創下新高。根據NOAA統計,一月單月的全球海陸均溫,比平均溫度高了攝氏○.八五度,刷新二○○二年所創下攝氏○.七一度的紀錄。

東北亞 中日韓異常高溫

影響所及,中、日、韓等國冬季都出現異常高溫:日本東京的冬季均溫(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比過去均溫高了近攝氏兩度,且創下一百三十年來冬季無降雪的紀錄;直到冬季都已經結束,才在三月十六日降下第一場雪。

在南韓,冬季氣溫比平均溫度高了攝氏兩度多,而且冬天提早十天結束。中國一月全國平均氣溫,也比均溫高了攝氏一.四度。

東南亞泰北 低溫又霾害

在泰北清邁一帶,氣溫變化卻是完全相反。儘管時序已進入三月,但冬天似乎一點都沒有過去的跡象,氣溫仍像冬季一樣低;加上高壓系統導致地面煙塵無法向高空擴散,使得泰北八省出現罕見、長達兩週的霾害。雖然泰國政府嚴格管制人為因素,但在天氣異常持續的情況下,仍無法降低霾害,五百萬人的生活大受影響。

巴西聖保羅氣候乾燥創65年新紀錄

巴西媒體今天報導,在相差一年的時間裡,聖保羅市創下兩項歷史性的氣象紀錄。去年七月是過去三十年來雨量最多的一個月,累積達一百三十點四厘米;今年同月迄今,則是聖保羅自一九四三年以來氣候最乾燥的一個月,一滴雨都沒有下。

沒有雨水驅散污染空氣,使得聖保羅的空氣品質大受影響。聖保羅州環境衛生科技廳的資料顯示,七月一整個月裡有二十天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比去年的天數多出九天。

國家氣象局指出,聖保羅市呈現沙漠型氣候有兩個主因:一是氣候環境現象,雖然七月原本就是南半球雨量較少的月份,但今年冷鋒微弱,衝不破乾燥性氣團。

除了氣候因素之外,都市建築也有部分責任。據公共衛生環境部門地理專家表示,人類因為在都市興建過多樓房,破壞綠地和湖泊,導致沙漠型氣候的形成速度加快。

過去,聖保羅一直有「雨都」之稱,但一九六零年代起開始興建高樓大廈後,這個稱謂就逐漸變得有名無實。隨著都市發展,高樓大廈與柏油路改變了太陽光照射的機動性,空氣中的水份蒸發速度加快,細雨紛飛的景象減少,若是下雨,則是狂風暴雨。

昨天,聖保羅市的空氣濕度再度下滑,下午兩點至四點之間,指數僅達百分之二十五,乾燥的氣候也引起罹患呼吸道疾病和過敏症民眾人數增多。

專家指出,冬天出現乾燥性氣團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今年比較熱,七月最高溫平均達攝氏二十四度,比之前記錄的平均氣溫高出兩度。

如此一來,通常春天才會出現的污染氣體臭氧,也在年中出現。聖保羅州環境衛生科技廳指出,氣象觀測站五次記錄到超離安全標準的空氣污染指數,其中三次由臭氧引起;去年七月僅記錄到兩次,但沒有一次與臭氧有關。

【2008/07/31 中央社】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澳洲遭百年不遇大旱 百萬人可能缺水

  • 2008-07-21 【中廣新聞╱陶泰山】

    當台灣遭遇水災之際,澳洲卻面臨旱災,並將有多達100萬人可能缺水。

    澳洲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部分地區七年多來苦旱不斷,各大城市被迫限水。

    澳洲氣候部長(黃英賢)告訴第九電視臺:主要糧產區達令河流域的情況很糟,水量一直很低,6月份的天氣又非常乾燥,而我們的重點絕對必須放在人的需要上,那就是一百多萬依靠流域獲取飲水的民眾。

    澳洲官員的報告指出,達令河如果水量減少,流失量又比預期大,可能需要實施進一步應急措施,以保障人員需要。

    澳洲頂尖科學家本月提交的另一份報告指出,氣候暖化將使澳洲受熱浪襲擊的機率增加十倍。以往每隔22年才會出現異常炎熱的年份,往後每隔一兩年就會發生一次,旱災將成為澳洲的永久性特徵。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日本氣象廳6000人 我們600

卡玫基颱風暴雨重創中南部,氣象局招致各方撻伐,上至總統,下至媒體電視名嘴,無不怪罪預報失準。以筆者過去多年採訪氣象局並長期關切該局作業發展的經驗,大家顯然未摸到問題的關鍵。

一般批評此次預報失準,老實說,不是失準,而是豪大雨雨量預報本來就難以預報準確,尤其是大雨,特別是台灣,我們的氣象局,準確率能達到三成,就已可以偷笑了。

氣象預報上分為定性預報及定量預報,前者比較容易做好:如晴雨天氣變化、颱風路徑等預報。後者預測其數量多寡則非常困難,例如降水量預測,特別是最大降水量預測,可謂氣象預測上的不可能任務,氣象預報先進國家如美國、澳洲、日本等都設有專門單位人員長期進行研究及預報,但至今欲準確掌握雨量,仍困難重重。

不容諱言,台灣地形特殊,面積小、山高陡峭、河流短促,豪大雨雨量預測更加困難,不若面積大、河川流域長的陸地容易掌握,加上都市化造成環境大幅變化,影響雨水排放,成為全世界少數最困難預測的地區之一。

再加上台灣水庫老化,許多生命期已盡,必須重新選址興建,否則淤積嚴重,每遇大雨急須洩洪,增加下游淹水的危險。可是儘管氣象局掌管雨量預報,但是洪水預報的權責單位又是水利單位,事權並不統一。

更根本的是,雖然每逢災害發生,高官及立委都會暫時將關愛眼神移到氣象局身上,可是事過境遷,政府長期並不重視氣象局的專業與發展,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編制越縮越小,目前全局上下連工友司機約六百人,和日本六千人的規模怎能相提並論?雨量預報攸關國民生命財產安全,既然如此重要,為何多年也不設專責研究部門?

由於氣象局發展受到限制,人才流失造成接班斷層的問題更形嚴重,氣象專業人員深知豐富的經驗是氣象預測的寶貴資產,例如經驗老到的氣象人都知道越是小颱風越是危險,因為結構鬆散難以掌握,更不容掉以輕心。

全球暖化日益嚴竣,許多氣象資料一再打破歷史紀錄,不斷警告我們:新的氣象挑戰來臨了,遠較過去更複雜,更難以捉摸,怎容我們不正視問題的真相!

【2008/07/21 聯合報】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整桶暴雨嘩啦啦 吸管排水吃不消

暴雨頻率愈來愈高,近年在台灣由北而南,由南而北接續成災;排水系統來不及消化瞬間暴量的大雨,形成下水道出水孔噴水的奇觀。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易辰攝影

如果形容卡玫基颱風的暴雨像「整桶倒下」,那台灣地區都市下水道的排洪規格只及迷你口徑的「吸管」,暴雨來不及宣洩,淹水是必然。

千年暴雨頻率 排洪規格才五年

卡玫基颱風帶來中、南部空前的暴雨,台南縣南化鄉、高雄縣阿蓮鄉,上週四降下近一千毫米雨量,接近三倍氣象局的「超大豪雨」標準;台中市週五上午短短六小時降下六百毫米雨量,都超過一千年暴雨頻率;然而台灣地區都市下水道排洪規格才五年暴雨頻率,很多鄉鎮連五年暴雨頻率的下水道都還沒建好。

今年的暴雨來得較往年早,早在五月下旬春寒才剛退,暴雨造成局部地區淹水即在台灣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接續上演;不但頻密,而且成災。

小颱帶來大雨 超大豪雨的兩倍

不健忘的朋友還記得,去年七月侵襲北台灣的韋帕颱風,感覺也向卡玫基般不太起眼,但新竹五峰、苗栗南庄等地一天都降下七百毫米的雨量,是氣象局「超大豪雨」定義的兩倍。八月中旬行星級的西南氣流,以及接踵而至的帕布、梧提、聖帕三個颱風,高雄縣美濃、屏東瑪家鄉更是單日一千毫米以上的超級大雨,幾乎是一千年暴雨頻率;然而目前都市雨水下水道的設計規格只有五年暴雨頻率的七十八點八毫米,想要不淹水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雨水下水道規格只有五年暴雨頻率?根本的原因還是經費的考慮,不需要為了偶發的暴雨大幅提高下水道的建設成本,而且世界各國大多也是五年暴雨頻率的雨水下水道;另一個原因是規劃都市雨水下水道系統是四十年前,以台北市而言,民國五十七年升格為院轄市後才規劃,計算暴雨頻率是根據更之前三十年的降雨資料,當時氣候較為穩定,沒有「暖化」、「氣候異常」之類現象,五年暴雨頻率可以應付都市排水。

暴雨越來越猛 潺潺溪水變洪峰

但最近幾年,氣候變遷異常,乾旱、洪澇頻頻交替發生,暴雨強度屢創新高。以高雄市為例,中央氣象局的資料,高雄市去年一至九月累計降雨量超過兩千三百毫米,超過過去三十年平均值一千七百八十五毫米達五百毫米以上,降雨天數八十七天卻小於過去三十年平均值九十二天,降雨天數減少,累積降雨量卻增加,降雨集中當然暴雨現象大增。

危險溪流增加也是指標。過去十幾年台灣的危險溪流以五十年暴雨頻率的篩檢標準,大至都只有一百多條,可是近一、兩年已暴增到接近一千五百條;短時間降下動輒是七、八百年暴雨頻率的雨,潺潺溪水變貌成洪峰巨流,溢堤而出是必然。

都市水泥叢林 地表逕流量大增

一般下水道排水規格,大致市區採五年暴雨頻率,河川為二十年暴雨頻率不溢岸,但對溫室效應、氣候異常帶來暴雨發生率日增,更增加都市排水系統的負荷。

另外,都市發展帶動全面水泥化也增加原已有限的排水系統負擔。原來都市計畫沒蓋房子的地表都該是透水面,但現況是劃設停車位、蓋違建,加上公園綠地、學校廣場也大量舖上水泥而不透水化,以致雨水滲不進土壤,依賴排水系統的地表逕流大增,讓原先五年暴雨頻率規格的雨水下水道更無法負荷。

提高排水規格 要錢要地要遷管

早在九十年七月潭美颱風讓高雄大淹水,九月納莉颱風把台北盆地淹成台北大湖,內政部即開始檢討要不要提高都市排水的設計規格,五年暴雨頻率有提高必要。問題是已高度發展的都市要把排水系統提高規格,除了經費是天文數字,還牽動加設或加寬排水溝必須徵收土地、主次幹管及抽水站重新銜接都是大工程;複雜的地下管線要怎麼處理也是問題。

加寬下水道既然困難重重,改善都市水泥化現象減輕排水系統負荷一時也難見成效,剩下較可行的方案是規劃都市截流系統,設置滯洪池,當降下的暴雨超過排水系統宣洩能力時,以截流系統將地表逕流導入公園、地下停車場、操場等滯洪池暫時貯存,這個構想在前年高雄六一二水災時,每雨必淹的三民區本和里首次沒淹,是因為滯洪池開始運作得到證實。

【2008/07/21 聯合報】

澎湖一天雨 夠過一個夏天

圖╱聯合報提供

雖然卡玫基颱風已經遠離,但是西南氣流的影響依然存在,氣象局持續發布豪雨特報,今天中南部迎風面地區仍會有局部性豪雨發生,明天以後各地才會轉成午後局部短暫雨到多雲的天氣。

這次卡玫基颱風「風小雨大」,不僅造成中南部地區嚴重的水患,連離島澎湖的單日降雨量也破了百年餘年來的紀錄,澎湖水庫一天之內就被灌滿;十七、十八日兩天累積雨量,澎湖的四百三十一公釐更是在全台各縣市中排名第九,應該可以讓降雨不多的澎湖度過一個不缺水的夏天。

台中市的雨量也十分驚人,台中市氣象觀測站的自動雨量觀測儀甚至因為大雨而故障。

【2008/07/20 聯合報】

氣象局:超大豪雨頻率 近年未增加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台灣發生豪雨或超大豪雨,都跟颱風或梅雨有關,不過單日雨量達六百甚至一千毫米的超大豪雨發生頻率,近年來並沒有增加。

吳德榮指出,氣象局雨量分析,包括民國廿年以後陸續設置的廿六個人工氣象站觀測站資料,七十九年以後設置近四百個自動雨量站,單日最多雨量排名前十或前廿名,都跟颱風有關,只有少數是梅雨。

廿六個人工觀測站測得的單日最大雨量,為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廿四日的竹子湖,有一千一百卅五點五毫米,是琳恩颱風帶來的。

至於三九九個自動雨量站資料顯示,單日雨量最高者,是八十六年八月廿九日,在花蓮布洛灣測得的一千兩百廿二點五毫米,當時安珀颱風來襲,這也是目前單日測得雨量的最高紀錄。

吳德榮說,去年八月十三日屏東瑪家單日雨量達一千零七毫米,是梧提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的豐沛降雨。

至於九十年九月十六、十七日造成台北忠孝東路大淹水的「納莉」颱風,竹子湖人工測站測得六百八十五毫米,讓忠孝東路從一段淹到七段,並波及捷運,至於古魯自動測站達九百卅七毫米,該颱風讓全台雨都很大。

吳德榮說,數十年來的雨量資料,並沒有顯示超大豪雨頻率越高,雨量越大,台灣超大雨量就是跟颱風有關,看不出跟地球暖化、溫室效應有關。

【2008/07/21 聯合報】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雨天減少 驟雨頻率強度都升高

  • 2008-07-21 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菜又貴了▲卡玫基颱風重創中南部蔬菜產區,由於農作物損失擴大,帶動菜價上揚,驚人的菜價讓民眾叫苦連天。(林勝發攝)

 趕快再種▲卡玫基重創西螺蔬菜種植專區,20日天氣放晴,一名菜農投入種植,準備1個月後可供應市場所需的蔬菜。(陳怡誠攝)

     卡玫基颱風引進強烈西南氣流重創中南部,台大大氣科學研究所教授周仲島指出,颱風引進西南氣流成災,是台灣長期面對的問題。最近幾年從敏督利到海棠、龍王等重創台灣的颱風都是如此。

     周仲島指出,二○○四年六月底侵台的敏督利引進強烈西南氣流,肆虐各地,引發「七二水災」,降雨強度跟此次「七一八水災」類似,同樣是三天內降下超過一千毫米的暴雨。二○○五年侵台的海棠、泰利和龍王等颱風,也都引進西南氣流影響台灣。

     周仲島表示,颱風引進西南氣流是台灣長期的問題,早年也經常發生。近幾年發生頻率是否明顯增加,學術界未仔細研究分析。不過,卡玫基暴雨成災的現象,與過去的案例有些差異,引起學術界好奇。

     他指出,西南氣流通常要與地形發生交互作用,才會引發持續性劇烈降雨,這種現象多數發生在山區。但這次連平地也發生持續性劇烈降雨,是很奇怪的現象,尤是台中市三小時雨量突破三百毫米,時雨量超過一百毫米,非常驚人。

     「這種現象是否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我有點懷疑,但目前沒有證據,不能驟下結論。」周仲島說出心中疑問,近年各地降雨頻頻破紀錄,突顯台灣地區劇烈降雨有越來極端的趨勢。

     此次卡玫基引進西南氣流,澎湖出現四二九毫米日雨量,破當地史上最高單日降雨紀錄。之前,二○○○年十一月橫掃北台灣的象神為北部山區帶來超過八百毫累積雨量,基隆河沿岸成為水鄉澤國,被稱為北台灣二百年來最大水災。二○○一年七月,迷你颱風潭美讓高雄在九小時內雨量超過五百毫米,也破當地單日最高降雨紀錄,釀成高雄有史以來最嚴重水患。

     二○○三年侵台的杜鵑颱風打破台灣本島最高時雨量紀錄。台灣史上最高單日降雨紀錄,是一九九七年在花蓮縣秀林鄉布洛灣出現的一二二二.五毫米。

     氣象局比較台北、台中、台南、恆春、花蓮和台東等六個氣象站,從一九○一年到二○○○年的年雨量和降雨日變化情形發現,台北在廿世紀平均年雨量增加二九四.三毫米,降雨日卻減少約三十天。意即全年總降雨量增加、下雨天數卻減少,顯示平均單日降雨強度確實有增強現象,而且下小雨的日子大量減少,下大雨的日子增加。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預報失靈暴雨淹台奪13命 半個台灣灌爆 中市雨量破表

  • 2008-07-19 中國時報 【李宗祐、陳可文╱綜合報導】

 中市驚濤駭浪▲「卡玫基」帶來雨災,造成全台13死、10人失蹤,農損3億。台中市區水漫成河,麻園頭溪忠太西街護堤遭洪水掏空,岸邊轎車慘遭洪流吞沒。一名小孩和家人強行穿越街道時遭大水沖倒。(蔡明德攝)

 慘兮兮 ▲卡玫基颱風帶來豪大雨,18日高雄縣旗山一家賣場淹水嚴重,幾乎所有的貨品全部都泡在水裡,水退去後一片狼籍。(謝明祚攝)

     卡玫基颱風外圍環流昨日引進強烈西南氣流「灌爆」近半個台灣!連離島澎湖也出現史上最強的暴雨,昨天單日降雨超過四二九毫米,刷新當地最高日雨量紀錄;台中市也打破當地歷年七月最高單日降雨紀錄,台中氣象站雨量觀測儀更被暴雨「灌」到秀逗,接連鬧罷工。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昨日的衛星雲圖顯示,有個範圍涵蓋近百公里的中尺度「超大對流胞」籠罩在整個台灣,再從氣象雷達看到無數個小對流胞在此「超大對流胞」裡面到處流竄,因此,台灣西半部同時在苗栗以南出現大豪雨或超大豪雨。

     中市觀測儀被「灌」到秀逗

     澎湖昨日到晚間八時四十分的累積雨量達四二九毫米,雖然不是全台之冠,卻提前打破當地在一九七四年七月六日出現三五二.九毫米的單日最高降雨紀錄。昨日中午十二時到下午一時出現七十一毫米的時雨量,打平當地歷年七月第二大時雨量紀錄。

     台中氣象站雨量觀測儀經不起豪雨猛灌,從早上七點就開始鬧罷工。氣象局預報員陳維良表示,台中氣象站的自動雨量觀測儀,因雨勢過大,導致水分滲透進入電源器,發生短路而故障。值班人員雖緊急以人工雨量觀測儀取代,撐了一個小時,又被「灌爆」。

     到底下了多少雨 無法確認

     值班人員馬上改用「最古典」的虹吸式雨量計,卻又接連故障,早上八點以後就無法再觀測,也因此台中市昨日到底下了多少雨,連氣象局都無法確認。但根據台中氣象站在雨量觀測儀接連掛點前,傳回的觀測資料,光是昨日零時到上午八時累積雨量就高達三九三毫米,打破二○○四年七月三日敏督利侵台時,創下的當地七月最高降雨紀錄(三○八.八毫米)。

     台中市從昨日清晨四時開始到上午八時,連續四個小時出現雨量超過五十毫米的時雨暴,尤其是上午七時到八時時雨量高達一○○毫米,也難怪台中氣象站自動雨量觀測儀會被「灌到」秀逗。

     若以鄰近台中氣象站、位於北屯區大坑自動雨量觀測儀,在昨晚八時四十分觀測到五八九毫米累積雨量,台中市昨日單日降雨很可能有機會超越一九五九年八月八日出現的六六○.二毫米最高日雨量紀錄。

台中瞬時雨量 百年來僅見

  • 2008-07-19 中國時報 【吳敏菁╱台中報導、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市驚濤駭浪▲「卡玫基」帶來雨災,台中市區水漫成河,麻園頭溪忠太西街護堤遭洪水掏空,岸邊轎車慘遭洪流吞沒。一名小孩和家人強行穿越街道時遭大水沖倒。

     卡玫基颱風過境帶來豐沛豪雨,創下多項紀錄。上午八時至九時的瞬時降雨量,達一百四十九毫米,摘下了百年來第一名;累計十八日單日在台中降下了五九一點五毫米的降雨量,則除了是這次全台單日降雨量的冠軍,也是台灣氣象紀錄的史上第二名,僅次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

     卡玫基降下的豪大雨,不止造成台中市區交通全癱,道路幾乎都淹水,台中氣象站謝易達主任也指出,連續性狂降暴雨,也造成氣象站自動雨量感應器,和機器虹吸式量雨器失靈。這是台中氣象站成立百餘年來第一次碰到量雨機器空白的紀錄。

     謝易達說,幸好大坑站因地勢較高,自動雨量感應器運作正常,最後採用北屯區大坑中台醫護學院內自動雨量監測器的紀錄。根據測量,最高瞬時雨量在上午八時到九時之間,高達一百四十九毫米,也是台中氣象站一八九六年成立以來,最高的時雨量紀錄。原本的第一名,是發生在一九七二年七月十二日,紀錄為一三七點六毫米。

     第七號颱風卡玫基因暴風圈進入東部陸地以後快速潰散,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這波西南氣流今日隨著西南風稍微減弱,風力略微減少,大雨的撒潑威力也會跟收歛些,但苗栗以南還是有機會發生局部性豪雨或大豪雨,北部也有局部豪大雨發生機會。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氣旋侵緬 專家︰5百年大災難

自由時報20080510編譯魏國金╱特譯

關島大學氣象學家蘭德如是說︰「當我們看到熱帶氣旋納吉斯的行進路徑,我說大事不妙,它將掀起巨大的風暴潮,就像是侵襲紐奧良的颶風卡崔娜。」

救災延宕、豪雨又來 民主人士稱恐50萬人喪生

在氣象預測緬甸下週將降下豪雨,以及軍政府延宕救災的狀況下,英國太陽報引述緬甸反軍政府的「全國民主聯盟」人士的說法,指出緬甸風災的死亡人數恐怕將高達五十萬人,比南亞大海嘯各國的總死亡人數二十三萬人還多出一倍。

以時速一百九十公里高速登陸緬甸最低地區、掀起的滔天巨浪甚至抵達陸地四十公里的納吉斯確實是亞洲殺傷力最強的暴風。「地下氣象人」氣象部門主任瑪斯特司稱納吉斯是「五百年難得一見」的氣象奇觀。

氣象人員在四月二十八日開始追蹤納吉斯,當時它朝向印度,果不其然,它向東急轉彎,撲往緬甸中部的低漥地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瑪斯特司說︰「納吉斯正好沿著緬甸最脆弱、人口最多的地區走。」三日清晨納吉斯從伊洛瓦底江口登陸時,強風掀起了高達三點七米的巨浪,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農宅僅高出水平面,七鄉鎮約九十五%的民房被毀壞。

AccuWeather.com氣象播報主任李夫斯說︰「你看風災前後的衛星圖,會發現它與卡崔娜、莉塔颶風淹沒低窪地區的景象相當。」他說,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廣袤、水道的縱橫交錯、與海平面一致的土地,皆使潮浪傳送海水穿透陸地的能力達到極限,「像這樣的風暴引起的死亡多肇因於洪水,鹹水造成的危險性更甚於淡水」。

此外,過去十餘年,緬甸農民將三角洲的海岸紅樹林剷除,改種稻米或用為養蝦,也是災情慘重之因。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首席科學家麥克尼利表示,納吉斯之所以造成如此重創,是因為保護性植物全無立錐之地。

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異常也是原因,然而,最難辭其咎的應是軍政府。一名倖存者控訴︰「村人對納吉斯完全一無所悉,我們知道熱帶氣旋撲來,是因為風變得很強,沒有地方官員來告訴我們到底這個氣旋有多可怕。

南極反常暴雨 數萬企鵝寶寶凍斃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阿德利…10年內可能絕種

全球暖化造成南極氣候變遷,雨多而雪少,已嚴重威脅企鵝繁殖,初生的阿德利企鵝因羽翼未長成,絨毛不能防水,數以萬計的企鵝寶寶在寒風中凍死。科學家相信,若暴雨氣候持續,阿德利企鵝數目恐將減少達80%,十年內可能絕種。

科學家指出,過去礦工常用金絲雀來測試礦坑的空氣品質,而企鵝就像穿著燕尾服的金絲雀,是海洋環境的天然警報器,由企鵝的命運可以看出海洋真的病了。

初生絨毛…要40天才能防水

初生的阿德利企鵝只有薄薄的絨毛,要到40天大時才長出有防水功能的羽毛。大雨來襲時,企鵝父母會保護企鵝寶寶不要被淋濕,可是成年企鵝得出外覓食、也可能淪為海豹的食物,失去依傍的企鵝寶寶就會全身濕透而死於失溫。

剛從南極回來的紐約探險家鮑爾馬斯特說﹕「大家都知道南極冰川正在融化,但連日大雨才是過去未有的現象。過去五年來,南極暴雨的情形增多,有時暴雨持續六天,小阿德利企鵝凍得發抖。下雪時,牠們的絨毛能夠抗寒,但大雨時就好像我們穿的羽絨衣一樣會濕透。夜間氣溫下降,小企鵝根本撐不到早上。」

遍地殘骸…氣候驟變的警訊

鮑爾馬斯特說:「南極冰帽融化聽起來可能不痛不癢,看見企鵝腳下盡是下一代的殘骸,才是氣候變化最震撼的證據。」

海豹等其他南極海洋生物生來就有皮毛,初生阿德利企鵝則沒有這樣的禦寒衣。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國王企鵝身上,國王企鵝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企鵝寶貝」的主角,片中紀錄了國王企鵝孕育新生命過程。

企鵝寶貝…拍攝地樂園消失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荻?波爾斯曼在2006年12月重回「企鵝寶貝」拍攝地點南極洲東部,雖然僅僅時隔兩年,紀錄片�的企鵝樂園已不復見。波爾斯曼說,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國王企鵝寶寶、看不到浮冰、冰山也僅剩十來座。去年9月份,這裡曾遭暴風雨襲擊,還來不及長大的國王企鵝寶寶僅極少數倖存。

研究企鵝25年的波爾斯曼指出,企鵝對環境十分敏感,一有變化牠們一定先知道,由牠們的命運可以看出人類對環境的作為。在17種企鵝中,有半數以上已被列入瀕臨絕種或岌岌可危,南極半島的阿德利企鵝和頰帶企鵝的數目在30年間減少了一半,紐西蘭坎貝爾島的鳳冠企鵝也從1940年代的160萬對降到1985年的10萬對。

【2008/07/14 聯合晚報】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林口電廠,也須關注下風處

自由時報200870710

記者席艷俠╱特稿

約在15年前,就桃園縣沿海四鄉而言,台北縣的林口發電廠等同於「不明公害」的化身。近年,隨著地方關心的議題不同,外加台電回饋基金制定,對四地採比例補助經費原則,使得「不明公害」漸被淡忘。

所謂「不明公害」約在民國70年代前後出現,沿海的蘆竹、大園、觀音、新屋四地第一期稻作葉末和稻穗有燒灼焦黑情形,第二期更糟,枯黑情形更嚴重,收穫量銳減到三成,或無法收成都有,二期耕作時間正好吹東北季風,林口發電廠排出的煙順著風勢南下,攻進沿海這四地。

稻作外,沿海防風林—木麻黃更是一一枯死,冬季情形更惡化,讓日治時代種下的這道綠籬出現缺口,惡性循環下,東北季風從台灣海峽長驅直入,吹進內陸,吹進稻田,讓農作歉收年年發生。

居民們將原因指向林口發電廠,因電廠排出的煙含有二氧化硫成分,農作枯死也指向酸雨汙染。這個結論林口發電廠不接受,指東北季風挾帶過度鹽分的海風造成,可是地方也有話說,農作歉收防風林枯死情形日治時代未曾發生。

雙方沒交集,一時抗爭不斷,也找不出農作枯死之因,所以「不明公害」名稱出現,中央官員巡視,民代質詢談的都是「不明公害」老掉牙話題,結局是狗吠火車。

林口電廠對沿海四地是否造成公害,其實早有定論,只是國家政策有其「不能說的秘密」。如今節能減碳觀興起後,林口電廠對身處的台北縣境或下風處的桃園縣境更該有一份關注的責任。

氣候暖化+不當開發 海岸逐年消退

「氣候暖化與人為不當建築是造成海岸線消退的主因!」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主任許泰文表示,氣候暖化加速海水上升速度,造成長期消退;增設不當結構物則會導致沙灘瞬間消退。目前除了南市黃金海岸有沙灘消退的現象,台南縣七股瀉湖、高雄旗津也都有類似狀況,值得關注。

台南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經理晁瑞光說,3年前,親水公園到二仁溪出海口還有沙灘,漲潮時縱深約50公尺,退潮時可達100公尺,但去年二仁溪出海口附近的沙灘就不見了,今年更往北延伸親水公園。

成大水利系相關研究報告顯示,黃金海岸海岸線十餘年來倒退約100公尺,平均一年內縮10公尺,部分沿岸則「退到無路可退」。

台南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長鄭先佑說,安平港、興達港興建提防攔住海沙,讓原本應會隨潮水補充沙灘無從補起,加上海浪掏空侵蝕,引發突堤效應,上游增沙、下游減沙,才會讓沙灘不斷縮退。

鄭先佑表示,氣候暖化也是沙灘消失的原因,全球暖化帶來暴雨、乾旱,形成惡劣氣候,導致生態環境跟著改變。

許泰文指出,海岸線縮退會導致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化,附近的生態如防風林與紅樹林等也會受影響,逐漸枯萎。

他認為,目前可在外海設置離岸淺堤,抵消外海波能,花費5至10年慢慢養灘。

另外,他也表示應審慎評估河川、海岸開發工程,避免人為再度破壞。

【2008/07/11 聯合報】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貼近原料 林東湖轉戰哈爾濱

  • 2008-07-11 工商時報 【李書良╱台北報導】

     當前原物料行情節節高升,不少台商因此往中國大陸原物料豐富的地方移動,此舉不僅能取得較為便宜的原物料,更可趁此「轉檯」嚐試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現任哈爾濱台商協會會長、哈爾濱東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東湖就是如此。

     今天,林東湖來到遙遠的黑龍江省「北大荒」投資以大米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生意。不過1996年到大陸投資的他,最早是在深圳與朋友合夥開變壓器廠,2004年又到杭州投資節能燈泡廠,一直到2005年來到哈爾濱之後,決定在當地立足,轉作內銷市場

     提到這種轉變,林東湖說:「今天媒體說的珠三角、長三角台商經營困境,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不少業者當時都感到生存壓力變大,有些人於是開始到大陸各地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我也是其中之一。」

     來到黑龍江省,當地原物料的豐盛讓林東湖大感訝異。他說:「無論是石油、煤礦、木材,均居中國重要地位。特別是黑龍江的大米、玉米和木耳等農產品,產量大品質好,採購成本更比中國南方要少30%到50%。」

     「『五常大米』十分有名,清朝時還是給皇帝的貢品。」林東湖在哈爾濱五常牛家工業區投資200萬美元,在佔地面積3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興建農產品加工廠,原料以向當地農戶收購的大米為主,打算加工後成包銷往中國大陸南方,或是做成便當在當地銷售。

     除了利用哈爾濱的農產品原物料之外,到東北投資,林東湖其實還著眼於北方的俄羅斯市場。

     他指出:「一般估計,俄羅斯大概會在2010年到2012年之間加入歐盟這個大家庭,以中國東北和俄羅斯在區位上的相鄰關係,屆時有近水樓台的優勢,我們可藉俄羅斯為跳板,將加工過後的優質大米銷往歐盟市場。」

     「這裡的農產品雖優,但當地卻欠缺現代化品牌、管理與市場行銷觀念。」林東湖表示,美國現在進口的大米大多是從泰國過去的,與泰國米相比,黑龍江大米的味道要更好。目前大陸的1斤大米賣到歐盟市場,價差就有相當可觀的獲利,因此他頗為看好當地農業的長期發展潛力。

前進東北 得先衡量天候成本

  • 2008-07-11 工商時報 【李書良╱台北報導】

     近幾年來不斷有台商前進大陸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尋找商機,然而去看的人雖多,真正敢下定決心投資的人仍是少數,甚至有些台商來了之後又離開。原因之一,就在於東北的冬季時間太長,氣溫也太冷。

     一名從東莞來到瀋陽投資的台商表示,從大陸的最南方跑到東北,冬季氣溫會是需要克服的難題。一般來說,東北地區的冬季長達半年,最冷時經常可達零下2、30度,對於處在攝氏10度就喊冷的台灣人來說,很難想像;如果再碰上刮風的天氣,就更難讓人忍受。

     肇慶台商協會會長黃月美數年前也曾到黑龍江省投資,後來投資失利雖有經營因素存在,但不適應東北冬季氣候也是原因之一。她說:「雖然冬天室內有供暖,讓溫度能維持在20幾度,但室外大雪紛飛,乾冷環境與大陸廣東、福建相差甚遠。」

     寒冷的天氣也帶來成本的提高。哈爾濱台商協會會長林東湖說,在東北投資,建築成本經常要多花3倍價錢。他說:「像我這間樓房的外牆厚度就達50公分,有些建築更達60公分,南方的房子哪裡需要蓋這麼厚?」

     林東湖指出,建物外牆蓋得厚,地基打得深並非只求堅固,而是為了保溫。由於東北冬季氣溫太低,經常會讓地底下土壤的水分結冰,由於冰在零度下體積會膨漲,如果牆壁不做厚一點、地基不紮深一些,建物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甚至造成危險。

     但如此一來,建築的成本就會增加許多。因此台商如要前往東北投資,「天氣成本」也要算進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