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藻類、刺冠海膽增生 生態漸變

 

 
冬季處於避風位置的澎湖青灣南海域,也出現軟珊瑚大批死亡,圖為軟珊瑚已完全白化。
圖╱鄭明修提供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在澎湖蛇頭山海域發現圖中不少萼柱珊瑚已經死亡並被泥沙覆蓋,寒害已危及澎湖珊瑚生態。
圖╱鄭明修提供
學者針對澎湖寒災所做調查中,澎湖北海及內海生態受創嚴重,珊瑚大量死亡部分,但藻類與刺冠海膽都增生,生態結構正改變當中,值得進一步監控觀察。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說,他在澎湖選定廿七個測站調查珊瑚覆蓋率與刺皮、軟體和節肢動物物種,紀錄到物種種類數目及數量以南海海域最高,北海次之,內海最低。
他表示,內海屬於封閉性水域,海水交換速度慢,回溫速度也慢,因此持續低溫時間更長,受創最嚴重;南海亦遭波及,慶幸的是望安鄉東嶼坪、東西吉、七美等海域水深四到十公處,仍有不少珊瑚礁群與魚群倖存,整體死亡情形較輕微,可能因水較深,降溫緩慢而能逃過一劫。
鄭明修並發現,澎湖內海死亡的珊瑚,大部分被異常孳生藻類覆蓋;會刮食珊瑚礁上藻類的刺冠海膽也增生,馬公市虎井及山水海域觀測到高密度的刺冠海膽,生態結構的改變值得監控觀察。
根據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宏農調查,澎湖縣主要經濟性海藻「青海菜」也因寒害影響數量大增,產值相對增加,創下民國八十二年以來新高;藻類增生部分,五月仍可見馬公市烏崁海域有馬尾藻叢生,長度達一公尺以上,大量出現的藻類還包括藍子藻、小團扇藻、巨大鞘絲藻及匍枝馬尾藻。
學者另發現因為本地魚種受創,如青鱗魚就從外地洄游進來,蝦苗及小魚苗增加。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曾建璋在白沙鄉吉貝嶼、湖西鄉龍門海域,發現小傘藻及屬於小角藻、凋毛藻、爬管藻及瘤皮藻等澎湖以往未曾紀錄的新種藻類。
【2008/08/31 聯合報】

 

浮潛 只看到幾隻稀有魚

澎湖寒害後,經常潛水和釣魚的遊客及民眾都有同樣的感覺「魚變少了」,以前常釣到的倒吊及鸚哥,現在變成「稀有」;一向吸引遊客招牌的「浮潛」,能看到的魚群也少了,逼得浮潛業者只有猛餵魚和養魚自行「復育」。

「老闆,這裡看到的魚沒有你宣傳照片上的多耶,你該不會拿國外照片來唬弄吧?」在澎湖北海經營浮潛的業者,寒災後經常碰到遊客這樣問。

業者說,寒災後淺海珊瑚礁區不僅魚數量減少,珊瑚也死了一半,剛開始沒有蝶魚,現在慢慢有小隻蝶魚游過來,但看起來還是不如以前壯觀,面對遊客確實有些尷尬。

白沙海上育樂中心負責人楊國寶為讓浮潛生態好看一些,自行在姑婆嶼海域「復育」,「只好勤潛水餵魚,像是石斑等魚類就比較容易游過來撐場面」。

他並闢出養殖區,卻經常被釣不到魚的釣客偷釣走。由於浮潛大都內含在海上活動行程裡,所以生意還算好,最近發現有些白化珊瑚又有共生藻附著上去,顯示北海珊瑚似乎出現新生機,讓他很興奮。

澎湖縣資深潛水救難人員鄭正綱說,有學者說寒災後大自然會自己復育,不過他最近潛水,西嶼鄉、馬公市風櫃到山水及虎井、桶盤海域,魚群比寒災前少了三分之二,「以前就少的鹿角珊瑚,現在幾乎看不見;倒吊及鸚哥等魚種,很難釣到了」,這現象一直延伸到望安鄉以南至西吉嶼一帶海域才較好。

鄭正綱說,不少魚類因寒災死亡,他預估天敵減少的烏尾冬及蝦蟹類數量明年會增加。澎湖漁民最近就發現竹節蝦變多了,有漁民就說竹節蝦「以前只能捕到一公斤,現在一個晚上就有十公斤漁獲量」。

澎湖縣政府旅遊局長洪棟霖說,澎湖寒災對旅遊業的衝擊其實還好,主要因為寒災是發生在冬季旅遊淡季,而沿岸腐臭魚屍也都在三月前清理完,直接衝擊不大;不過澎湖旅遊與海洋生態關係密切,若缺乏有計畫性及長期的復育,熱門的潮間帶休閒漁業及浮潛欣賞的珊瑚礁生態都會受影響,中央應重視。


【2008/08/31 聯合報】

澎湖年初寒害超預期 珊瑚集體死亡

澎湖縣今年初寒災重創程度超乎預期,上為2005年情況,下為2008年寒災後景像。
圖╱鄭明修提供

「澎湖引以為傲的淺海珊瑚礁生態系可能面臨瓦解」,澎湖縣今年初寒災調查報告昨天出爐,重創程度超乎預期;澎湖群島絕大部分珊瑚集體死亡,鸚哥及蝶魚等常見魚種銳減或局部消失,藻類大量出現,「海洋食物鏈亂了」,「要完全恢復至少卅年」。

魚類資源也因寒害銳減,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李明安指出,澎湖延繩釣、一支釣、刺網及拖網漁業,上半年漁獲量是近十一年來最低。學者呼籲中央儘速成立復育推動小組,實施分區漁撈、休漁並設立保護區,保護目前「脆弱」的澎湖海洋生態系。

今年初澎湖海域歷經卅天寒害,海中生物大量死亡,澎湖縣政府委託學者進行災後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調查。調查報告確定澎湖寒災成因,是反聖嬰年大陸低溫、低鹽的沿岸水南侵造成。

「寒害使珊瑚集體死亡率增加」,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在調查報告中說,在姑婆嶼等五處測點發現活體珊瑚覆蓋率全都下降,其中測得最低水溫的北海姑婆嶼,較三年前下降達百分之四十點三,七美受影響較小。

他指出,青灣的軸孔及北海的細枝鹿角珊瑚已完全消失,北海及內海也看不到活的叢生棘杯珊瑚,連帶地魚蝦貝等珊瑚礁共棲物族群也銳減,「意味澎湖群島絕大部分珊瑚群聚正面臨嚴重衰退」。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說,由於死亡珊瑚缺乏活體組織,石珊瑚群聚的恢復須花更長時間,估計要卅年才能恢復到寒災前的生態。

「澎湖生態系正處於脆弱易受環境影響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說,澎湖內海及澎南水域珊瑚死亡嚴重,「連棘黑海參、梅氏長海膽等澎湖常見底棲無脊椎動物數量都少了」,顯示環境受到破壞。

【2008/08/31 聯合報】

4級颶風襲古巴 威力更勝「卡崔娜」

紐奧良居民扶老攜幼、帶著隨身行李,前往疏散中心,準備撤離。
美聯社
 
紐奧良市出城車輛大排長龍,進城方向的車道則空空如也。

颶風「古斯塔夫」30日挾著四級颶風的強大威力撲向古巴,直逼墨西哥灣和聞颶風色變的美國紐奧良市,美國氣象單位警告,古斯塔夫的威力可能增強為頂級的五級颶風,威力更勝三年前造成800億美元損失的「卡崔娜」颶風。

在加勒比海島國造成86人死亡的古斯塔夫來勢洶洶,古巴和美國四州的居民紛紛疏散,尤其是當年遭卡崔娜重創、造成1500人喪生的紐奧良市,當局展開強制疏散,紐奧良市出城車輛已大排長龍。據人口普查局估計,從佛羅里達州到德州,這次美國將有1150萬人受到颶風影響。

目前颶風中心已達古巴外圍島嶼,暴風半徑達280公里,風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造成多處地點屋頂吹翻、電力中斷,但未傳出傷亡。古巴當局已疏散低漥地區的24萬人,通往首都哈瓦納的陸空交通全面停駛,並嚴防可能高達30公分的豪雨。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表示,古斯塔夫將在31日侵襲墨西哥灣、9月1日晚間或2日清晨侵襲美國沿岸。颶風中心警告,古斯塔夫可能繼續增強,達到五級颶風標準的時速249公里,釀成嚴重災難。

任內第二度面臨颶風災難挑戰的美國總統布希不敢掉以輕心,已宣布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州進入緊急狀態,30 日上午親自致電路州、德州、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州州長,保證聯邦政府將全力提供支援。另外,國土安全部長契爾托夫和聯邦急難管理局長波里森,已至各地督導救災準備工作。

古斯塔夫登陸恰值2005年8月29日卡崔娜重創紐奧良三周年,卡崔娜在墨西哥灣時也是五級颶風,接近紐奧良時減弱為三級,造成紐奧良市堤岸潰決,全市80%的居積被淹沒。

卡崔娜是美國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對威力更勝卡崔娜的古斯塔夫,紐奧良居民忙著釘板補強、堆沙包建立臨時堤岸。當局警告,紐奧良部分堤岸可能不夠強。

美國災害防治單位表示,古斯塔夫可能在墨西哥灣沿海掀起5到9公尺的巨浪。石油公司已關閉海上油作業平台,墨西哥灣油田供應美國25%的石油和15%的天然氣,颶風災害可能影響油價。

陸地方面,路州當局已派遣1500名國民兵及1500名警察,協助撤離工作。許多撤離民眾都不知將前往何處,但當局已在每人手腕綁上電子條碼以利追蹤,路州幾個低窪地區的附近公路擠滿撤離車輛。

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太太苦等了三個小時才來第一輛殘障巴士,但車上已擠滿坐輪椅的民眾。

【2008/08/31 聯合晚報】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中國水利部:將提高水價 加速資源價格調整

  • 2008-08-14 【中央社】

     中國大陸缺水問題日益嚴重,中國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指出,今年將提高水價,加速資源產品價格調整。

     北京「新京報」報導,今年以來,國際糧價持續上漲,未來糧食安全備受關注。胡四一透露,十二年內,中國將保證百分之九十五的糧食自給自足。

     報導說,中國屬於嚴重缺水國家,而農業對水利的依賴性很大。胡四一指出,中國水資源百分之七十用於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今後,農業用水將成為節水的重要領域。

     他表示,糧食安全及未來用水安全已引起關注,中國將確保農業用水,推動關於糧食增收的計畫。

     胡四一指出,目前中國全國實際供水量達五千七百九十五億立方公尺,到二零一零年,將新增年供水能力四百億立方公尺。

     他表示,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將重點解決兩百零五個水量不足或水質未達標準城市,以及三百五十個問題突出的縣級政府所在地城鎮飲用水安全問題。

雲南汛期近7百萬人受災 170餘人死亡

今年入汛以來,雲南省共出現八次強降水天氣過程,省內不同程度發生風雹、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六百九十八萬人受災,一百七十四人因災死亡。

據雲南省民政廳救災處官員介紹,據統計,截至八月十三日十八時,全省因風雹、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累計造成受災人數六百九十八萬人(次)、因災死亡一百七十四人、失蹤三十一人、傷病一百三十八人,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六點四萬人;民房倒塌九千四百多戶二萬五千多間,損壞九萬七千多間;農作物受災三百九十九千公頃、絕收五十三千公頃;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三十一點五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十七點四億元。

據介紹,雲南昭通、文山、紅河、昆明、曲靖、楚雄、麗江、版納等地受災嚴重。

雲南省是中國的自然災害高發區,雨季來臨后更是進入了地質災害高發期。今年汛期來臨后,各級政府組織民眾開展生產自救,降低災害損失程度。民政部門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及時轉移安置受災民眾。近日,雲南省政府于下撥了一千萬元救災資金,用于幫助災區。

【2008/08/14 中新社】

湖北暴雨 136萬人受災 3人亡

八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湖北省發生近幾年來少見的覆蓋范圍最廣、強度最大、危害最重的秋季暴雨,造成全省三十三個縣市區、一百三十六點二萬人受災,因災死亡三人。

在五天降雨時段內,湖北先后有八十七個縣市區發生暴雨,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五點三。其中,雨量超過一百毫米的大暴雨有五十一個縣市區,超過兩百毫米的特大暴雨有十四個縣市區,以京山縣、長陽縣雨量二百七十五毫米并列最大。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該省江河湖庫水位上漲,山丘河溪普遍發生山洪。由于長江上游出現今年最大漲水過程,與湖北中小河流匯流遭遇,使長江干流湖北監利站十八日超設防零點零二米,連江的荊南四河水位普遍超設防零點四米至零點八一米;全省有四百一十六座水庫水位超汛限,斧頭湖、刁汊湖、洪湖、長湖水位超汛限零點二米至一點四九米。

據湖北防汛部門初步統計,這場秋季暴雨已造成宜昌、恩施、襄樊、孝感、荊門、武漢、潛江、天門、仙桃等九個市州的三十三個縣市區受災,農作物受災一百一十五點四千公頃,倒塌房屋一千三百三十七間;損壞公路九百一十九條次,中小河流堤防一百三十一處、二百七十二點二千米,塘堰二千一百七十一座,各類直接經濟損失五點八億元人民幣。

面對暴雨災情,湖北要求各地抓好防災減災,狠抓防汛責任和防范措施到位。宜昌、荊州、天門、孝感、武漢等地對超警戒一百七十四點四公里的堤段,上足勞力,由一百五十名縣級官員帶領一點二萬民眾,晝夜巡查;對超設防的三百一十八點八公里堤段,組織水利部門的專管人員上堤巡查,確保河流安全;各地工作專班也及時趕赴現場,緊急轉移安置災民。

【2008/08/18 中新社】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鼓勵太陽能 落實10萬屋頂裝設

為落實節能減碳政策,經建會已彙整各部會方案,將於本周呈報行政院。在產業方面,將鼓勵太陽能發電,落實10萬個屋頂計畫,並配合面板產業,提高太陽能光電設備廠商自製率,形成完整產業鏈。

行政院月底將提出「節能減碳行動計畫」,除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宣示的八大改變外,再生能源達成15%裝置容量的目標、鼓勵太陽能發電給予補貼等,都被納入。

經濟部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為發展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未來將補助太陽能研發投入更多資源,突破技術以降低成本,給予裝置太陽能光電板的消費者補貼,帶動產業產值每年可達100億到200億美元。

葉惠青指出,政府將配合面板產業,把太陽能光電設備廠商自製率提升,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預估2015年太陽光電產值可達4,500億元以上,在旗艦計畫帶動下,可望提前達成目標。

至於鼓勵太陽能發電的獎勵措施,葉惠青說,除針對太陽能發電裝置投資費用補助半數經費外,等「再生能源條例」通過後,建立完善購售電機制,讓裝置太陽能光電板的家戶可拿到較好的價格。

官員說,行政院將從明年起,分三年全面更換交通號誌為LED燈。全台目前約有35萬盞待更換,所需經費約13.5億元。由於地方縣市政府經費拮据,跨部會會議決定,由經濟部補助地方的統籌款支應,自明年度起分三年編列預算。

經濟部規劃,預定2012年全面淘汰白熾燈,並逐步換用LED省電照明;2010年開始執行白熾燈禁止生產的政策。

葉惠青表示,全國目前約有2,200萬顆白熾燈泡,年用電量約10.8億度;如果四年內全部汰換,初估每年可省約8億度電,減少近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造林2,784萬棵樹。

【2008/08/04 經濟日報】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澳洲將建全球最大太陽能廠

  • 2008-08-13 工商時報 【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工程服務公司WorleyParsons展開一項建造大型太陽能電廠的計畫,每座造價約10億澳幣(新台幣274億元),年發電量為25萬瓩,首座電廠擬於三年內完工,屆時將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廠。

     WorleyParsons已在必和必拓、力拓等大公司的支持下展開一項調查,旨在找出澳洲適合蓋先進太陽能電廠的地點。

     WorleyParsons這項太陽能電廠計畫有賴客戶提供資金,若首座廠要在2011年底前完工,就要在明年初確保資金來源。

     WorleyParsons預估其在澳洲的首批大型太陽能電廠之發電成本為每瓩約15澳分,該公司旗下的EcoNomics之執行長謬爾茲(Peter Meurs)表示,未來隨著較新的技術問世,這些電廠的發電成本可望下降。

     在澳洲政府為壓制碳排放量而訂定可更新能源目標並引進碳權之際,WorleyParsons正努力要在2020年底前於澳洲興建34座太陽能電廠,以滿足該國4成可再生能源需求

     WorleyParsons的太陽能電廠若要不虧錢,碳權的定價就要大幅高於每公噸10澳幣,若能訂在每公噸50澳幣,則太陽能就會相對便宜。在碳權交易最盛的歐洲,今年12月到期的碳權目前價格為每公噸26歐元(約44澳幣)上下。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印尼廖內省林火產生霾害將再殃及鄰國

印尼蘇門答臘島因火耕及森林失火引發的霾害,開始侵襲廖內省等地區,相關官員警告,由於風向緣故,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勢將被殃及。總統尤多約諾十分關心霾害再度影響鄰國,提醒林業部長卡班要特別重視。

廖內省首府北干峇魯氣象局分析,島上林火產生的霾害,將隨風從東部吹向北部,也就是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預料未來數天廖內地區不會下雨,林火將繼續燃燒,霾害也將持續籠罩北干峇魯等縣市或擴散至外地。

稍早前,衛星照相顯示,蘇門答臘全島十個省份出現的三百五十一個火點,以鄰近新加坡的廖內省最多,計一百一十六個,該省至少有十個縣出現火點。

當局自去年推行旱季期間林地「零火點」計劃,多方制止農民或種植公司以火耕方式清理農地,但執法不嚴,今年照舊出現因火耕及林火而產生的霾害,可見計劃失敗。

尤多約諾昨天下午召見林業部長卡班和國家建設規計劃部長巴斯卡,總統府消息來源說,尤多約諾特別提醒卡班,要他特別關注蘇門答臘島林火問題,尤多約諾表示,不願意看到林火產生的霾害再度困擾鄰國;卡班則說,林業部已積極採取各項因應措施。上月初已開始啟動有關機制。

【2008/08/06 中央社】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看天知天順天 送走鳳凰

這次「鳳凰」颱風,再次激發出台灣人民的生命力。看到有限的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相信中央與地方防災團隊都舒了一口氣,我們雖是成功的應付了天災,也在防災中知道了自己的盲點,感覺到內心那份惶恐與緊張。筆者忝為氣象科技的成員,再加上四、五十年的經歷天災與同胞共患難的經驗,在此願提出一個防災的平常哲理。

看天—就是觀測颱風動向。這種觀察自古已有,如今更是海陸空三維的觀測,加上全時間自動監視。任何天災都可測出它的形跡,氣象衛星雲圖可大致了解颱風的中心,地面雨量站與雷達可估計出雨量的分布與降雨量。颱風是大氣與海洋互動所產生,海面上水位沿岸的變化與淺海長浪的路徑,加上颱風浪的大小,都可反推算颱風的強度與半徑。廿八、廿九日民意論壇已有高家俊教授與方信雄君所提之海上觀測浮子或志願船皆屬海上觀測預報系統,另外氣象局也有規劃衛星同步鏡照雷達追蹤湧浪的方向,這些科技都可幫助了解颱風路徑以作預報之用。

知天—就是了解颱風結構。這裡分二種層次,一為純科學的了解,一為了解其性能對人的災害。二者合一就是預報作業的基礎。若能完全知曉颱風的生成與變化,當然很好,但颱風的結構與其運動方向受全球環境與地區氣候的影響,完全電腦模擬非常困難,所以「知天」的重點在於使民眾瞭解自然災害,讓大眾曉得颱風的風向性能與雨量的危害。媒體的普遍使得全民對颱風有深刻的印象。氣象分所與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教育仍可推廣。

順天—鳳凰走了,不是我們打倒它,也不是我們建設牢固,而是它攀越中央山脈,跌跤了傷殘而去。蘭陽溪或淡水河水面高漲,幾乎淹到橋面,幸好河堤附近人家早已先移。洪水淹地或暴潮上岸皆正常情形,這原本就是自然與大地的互動。不牢靠的建構物本來就是要常檢查管制,不該居住的濕地應還給自然生態。廿七日民意論壇有楊錦釧教授提出治水新思維,已提出防洪不是在築堤抗水,人與自然之間有一套和平相處的法則。颱風來了,大家配合政府疏散安全處,順服即安。

我們這次順利的送走了鳳凰,雖然氣象預報比美日成功,一路走來,也緊張兮兮。當地的氣象預報應該比其他國家準確,因為我們有地面的資料。若海上觀測系統能夠配合,相信我們更能掌握颱風的強度與登陸前的路徑。地方上的氣象分所鮮少提供地方人民氣象知識與當地氣象資料,這些都是數位預報可做的事。在分析雨量上,氣候的資料有時可回歸出極佳的統計預報模式,所需代價甚低。政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要公平合理,使用防災預算時應依據國土永續經營原則計畫管理。台灣的土地資源有限,人與自然更要維持和諧。人禍可帶來天災,惟全民上下一心,才能求得生存的福祉。

【2008/07/30 聯合報】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印尼火點增加 新加坡恐遭霾害

新加坡「海峽時報」今天報導,新加坡下週的四十三歲國慶生日可能面臨霾害侵襲。國家環境局指出,近來氣候乾燥,印尼蘇門答臘的火點再度增加,昨天偵測到三百五十個火點,比前一天的三百個又增加許多,擔心再度引發區域霾害。

新加坡國立大學遙感影像處理中心副研究員蔡愛松表示,距離導致新加坡最嚴重霾害的二零零六年,蘇門答臘火點高達八千個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但如果氣候持續,新加坡將可能再度面臨霾害問題。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預測,未來兩個星期的氣候仍屬於乾燥氣候,預期蘇門答臘將會出現更多火點,只要風向吹往新加坡,可能又會引發霾害。

印尼氣象與地球物理局氣象分析師杜洛克沙里布也指出,如果蘇門答臘的森林和種植園在下週發生大火,霾害將衝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印尼的天氣預報員和環保人士說,預計印尼的火點將在八月底進入高峰期,因為這個時期除了是旱季外,剛好碰到農民和工人加緊清理土地準備下輪的種植活動。

在印尼,許多農民仍然習慣採用傳統的火耕方式清理耕地。

蘇門答臘的霾害,在七月三十一日籠罩馬來西亞檳城,許多地區的能見度僅二到六公里。

不過,沒有報告顯示,霾害影響了蘇門答臘人口聚集地區。環保人士認為,這可能是風向把霾害吹得遠離蘇門答臘。

【2008/08/02 中央社】

《不願面對的真相》有九個錯誤

自由時報20071013〔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剛出爐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主導拍攝的全球暖化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僅榮獲今年奧斯卡獎,也得到環保團體肯定。但英國倫敦高等法院法官柏頓十日裁決說,這些真相包含「九個錯誤」。

打這個官司的是英國肯特市某學校的董事狄莫克。英國教育部官員在今年初開始分送這部紀錄片到各公立學校,作為中學生教材。有兩個兒子在念公立學校的狄莫克對於政府此舉大表不滿,認為是在對學童洗腦。他宣稱這部影片不正確,充滿政治偏見與「情緒性的廢話」,要求予以查禁。

柏頓法官在判決書中指出,高爾的影片犯了九個不符合主流科學共識的錯誤,譬如暗示格陵蘭或南極西部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融化,造成海平面升高達六公尺,進而導致從舊金山到荷蘭、再到孟加拉的廣大區域毀於一旦。柏頓說,紀錄片純粹是危言聳聽,科學家的共識是,如果格陵蘭真的融化,是會釋放這麼多的水量,但這已是數千年後的事。

柏頓也提到,高爾主張低窪的太平洋環礁居民已因全球暖化而被迫撤退到紐西蘭,但此一說法並無實據。另外,高爾說「科學研究顯示他們首度發現北極熊為了找浮冰而長泳一百公里,以致溺死」。但柏頓表示,或許未來北極熊會因浮冰倒退而溺死,但目前有關北極熊溺死的唯一一項研究,卻將死因歸咎於暴風雪。

柏頓說,學校還是可以播放這部紀錄片,但是必須將他所提到的九個錯誤提醒學生。

IPCC氣候評估報告 人類幾乎確定是暖化主因

自由時報20071013
「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兩名工作人員,十二日在日內瓦得知委員會與高爾同獲諾貝爾獎,興奮地相擁慶祝。
(歐新社)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同享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係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在1988年成立IPCC,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員為來自130國的近3千位氣候專家。IPCC最重要的責任是發表「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自成立以來已發表過4次,分別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及今年初。

IPCC的評估報告中,就人類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設有一套專門用詞,「可能」代表超過66%的可能性,「非常可能」代表90%的可能性,「幾乎確定」則是99%的可能性。IPCC在2001年的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可能』導致暖化」,今年度改用「非常可能」,代表「人類幾乎可確定就是暖化等變遷的主要原因」。

至於2007年的評估報告重點如下:

2月份的第一部分指出,全球暖化趨勢十分明確,且非常可能肇因於人類活動,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已達65萬年以來最高峰,2100年時,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1.1度到6.4度,海平面則上升18公分到59公分。

4月份的第二部分指出,溫室效應將導致3分之1物種面臨滅絕;雖然溫室效應對人類影響較低,但各大洲都將同受其害、無法偏安,包括饑荒、缺水等現象都將更為普遍。

5月份的第三部分指出,雖然對抗氣候變遷的成本不算太高,但能扭轉最壞結果的時間點即將過去;能發揮最大效果的方案是︰各國政府應在2015年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光化學煙霧警報 北九州市多人不適

自由時報20070528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北九州市繼四月二十六日,十年來首度發佈光化學煙霧警報之後,五月二十七日早上再次對全市發佈警報(見圖,取自日本「共同通訊社」),市內有八十五所小學的運動會緊急喊停,還有數百名學童及教職員感到雙眼刺痛。除了北九州市之外,鄰近包括長崎縣及山口縣等部分區域也在當天陸續發佈光化學煙霧警報,專家懷疑大氣中有害物質含量暴增,可能與附著於中國沙塵暴的有害物質及氣體「越境污染」有關。

日本北九州市環境局於二十七日早上(台灣時間約七時四十五分),觀測到大氣中的有害物質「光化學氧化物」濃度超過法定標準值(0.12ppm),因此對全市發佈光化學煙霧警報,同時呼籲市民避免在戶外從事劇烈的運動。

疑是中國沙塵暴「越境污染」

當天原本有八十五所小學的師生及家長準備參加學校的運動會,後來才發現運動會已經受到警報影響臨時延期。此外,還有約三百二十名學童及教職員在戶外待了一陣子後,抱怨雙眼及喉嚨疼痛,不過並沒有任何人到院治療。

福岡縣保健環境研究所的大氣課長岩本真二對此表示:「連沒有大都市或工廠的長崎縣部分區域都觀測到高濃度的光化學煙霧,所以這次應該也很可能是從中國那邊飄散過來的污染所造成。」

光化學煙霧是含有碳氫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的城市大氣,經陽光輻射引發化學反應後,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煙霧,輕則可能引發雙眼刺痛流淚、氣喘咳嗽等症狀,重則可能導致肺機能衰退、支氣管發炎甚至是癌症。造成光化學煙霧的主因為車輛或化學工廠所排放的廢氣等污染,常見於日照強烈、無風或弱風的日子。

龍捲風侵襲 美災情慘重

自由時報20070507
龍捲風侵襲 美災情慘重

逾七十五個龍捲風五日晚間襲擊美國中部的奧克拉荷馬州,該州的甜水鎮受創慘重,包括學校、體育館與其他建物在強風蹂躪下,殘破不堪,這是美中地區近日第二波的龍捲風災,四日晚間數十個龍捲風侵襲堪薩斯州西南地區,其中一個威力強大的龍捲風,幾乎摧毀路徑所經的所有東西,人口有一千五百人的肯塔基州格林斯堡,更有九十五%的房屋被夷平,至少造成九人死亡,而且可能還有災民受困在房屋地下室或斷垣殘壁中,災情相當慘重。圖為格林斯堡五日的空照圖,主要街道兩旁的房屋,一夕之間全都變成廢墟。

(美聯社)

哈布風 捲起千層沙

自由時報20070502
(法新社)

一陣強大的「哈布風」(Haboob)向蘇丹首都喀土穆襲來。哈布風是蘇丹境內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濕熱季節強風,持續時間雖僅短短數小時,卻可捲起高達三千英尺的沙塵暴,有時還帶來雷暴和小龍捲風,導致地貌改變。(法新社)

減緩暖化 利用浮游物吸收CO2

自由時報20070502〔編譯胡立宗╱紐約時報一日報導〕
浮游生物也能改善全球暖化問題?美國「Planktos」公司所屬的「氣候鳥二號」(WeatherBird II)研究船本月即將從佛羅里達州出發,前往南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及南太平洋進行首次的「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驗,看看這個方式能否有效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就像在海上「種樹」

實驗的方式是由「氣候鳥二號」在選定的一萬平方公里海域內大量散布鐵質,提供浮游生物快速、大量繁衍的養分,然後藉由這些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達到降低二氧化碳量的目標。Planktos表示,浮游生物在死亡後會沉到海底,因此二氧化碳也會隨著降到海底,不會再釋出到大氣中。

可不可行 尚未證實

Planktos的作法就好像是種了一整片只會吸收二氧化碳的樹,「只不過種樹的地點換到海上」。而對公司來說,這個實驗不僅僅是為了科學研究或是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龐大商機。以歐盟為例,碳排放交易市場曾經飆高到三十五美元買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現在雖然降到一噸兩美元,但隨著規定越來越嚴,價格必然再度攀升;而Planktos預估,二氧化碳排放量賣價若到一噸五美元,浮游生物吸收法就有賺頭。

但這樣的作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在學界仍有爭議,因為雖然這種方式比發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成本低很多,但浮游生物是不是真的能「永久」吸收二氧化碳不無疑問。伍茲霍爾海洋學協會的資深科學家布賽勒說,雖然一開始二氧化碳的確是被吸收了,但當浮游生物被吃掉或是分解後,至少一部分的二氧化碳還是會回到大氣中,「真正的吸收量還是取決於有多少浮游生物沉到海底」。

另外,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也有可能排放出同樣也是溫室氣體的甲烷及氧化亞氮(笑氣),導致部分科學家認為這種方法很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最後、可能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浮游生物吸收能不能被各國承認,如果法律或國際公約不承認這種方式下被吸收的排放量,那所謂的發財夢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UN氣候變遷報告定稿 窮國大輸家 污染大國施壓淡化

自由時報20070407〔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正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開會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六日公布第二階段的氣候變遷年度報告。委員會再度以強烈語氣警告,溫室效應將導致最高近三分之一(三十%)的物種面臨滅絕,而且氣候變遷將令各大洲同受其害,尤其以赤道地區的貧窮國家受創最為嚴重。

升溫1.5度 三成物種滅絕

IPCC今年報告的第一部份是「氣候變遷成因」,IPCC當時就已經以罕見的語句直指人類是全球暖化元凶,並指出二一○○年時,全球溫度可能上升攝氏一.八度到四.○度。這次公布的部分,則針對「全球暖化影響」。

長達一千五百七十二頁的報告中,最重要的結論包括:如果全球氣溫比一九九○年時升高攝氏一.五度到二.五度,地球近三分之一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另外,如果全球氣溫比一九九○年時上升攝氏兩到三度,全球各地區都將同蒙其害,乾旱的地方會更乾旱、洪水、暴風與海岸侵蝕將更劇烈,飢荒與疾病更盛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說,這份報告是「未來啟示錄的驚鴻一瞥」。

報告說,到二○二○年,某些國家的作物產量將減少五十%;到二○五○年,十億以上人口用水出現問題;到二○八○年,高山冰河將銳減,而且高山物種可能減少六十%。

報告說,越貧窮的國家的挑戰越嚴苛,從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太平洋島嶼的赤道地區窮國受創將會最嚴重;除了民生用水,還包括糧食短缺、極端氣候產生財損、以及蚊蟲等病媒猖獗所引發的大規模流行病。

污染大國中美俄 強勢介入

雖然IPCC羅列明確科學數據佐證推論,但報告呈現方式還是難免受到政治力干涉。為報告用語,過去五天科學家與各國政府不斷角力,例如中國堅持反對明列非常可能發生的負面效應;美國則要求刪除北美地區可能出現的天災預測;而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也提出「避重就輕」的類似要求。讓一些憤怒不已的科學家誓言,此後絕不再參與這類會議討論。

IPPC警告 全球逾半大城市恐滅頂

自由時報20070329

紐約、東京、上海無一倖免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項新科學報告首度警告,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二人口五百萬以上的大都市,正面臨遭洪水和風暴淹沒的危險。這份報告明確揭示地勢低窪人口密集區域令人擔憂的未來,並為從紐約到東京的許多沿海大城市敲響警鐘。

報告共同執筆人、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院的麥格拉納漢警告,若不採取因應行動,中國由沿岸地區發展帶動的經濟成長,可能面臨危險。

亞洲貧國危機最大

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IPPC)預定四月十四日發表這篇報告的全文,英國《環境與都市化》期刊二十七日先行刊出部分報告草案內容,其中指出,全球五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中,七十%都位於海拔十公尺以下地區,其中包括東京、紐約、孟買、上海、雅加達及達卡。報告預測,亞洲特別難抵抗海平面上升與洪水威脅,貧國蒙受的危險最大。

低地居民 亞洲佔四分之三

報告中說,六億三千四百萬低地居民中,約四分之三住在亞洲。一九九四年至二○○四年十年間,在全球一千五百六十二場洪災中,亞洲就佔了三分之一,死亡人數則佔全球一半。

每百年上升高度恐達一米高

根據IPPC二月公佈的資料,截至本世紀末,海洋將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這將使颶風、颱風來勢更猛;一些科學家更警告,隨著格陵蘭海域、北冰洋西部冰層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每百年上升的高度可能在一公尺以上。IPPC的報告草案說,按照目前人口分佈,到二○八○年左右,每年大約一億人口會遭遇洪災。

救災避難 開發中國家雪上加霜

已開發國家以美國為例,未來數十年內,預計海平面最高將上升數米,這必將造成颶風、龍捲風規模升級。屆時,北美兩大城市紐約、洛杉磯不僅會受困於兇猛洪水,更可能飽受颶風折磨。最壞的狀況是,到二○九○年左右,北美原本百年一次的大洪水可能每隔三、四年就會降臨。

以目前防災、救災措施的落實情況來看,開發中國家情況則可能更糟。報告草案說,由於開發中國家低地人口眾多,若已開發國家從災區每遷徙一人,發展中國家則須遷徙大約三十人;由於防災措施相對落後,同樣情形下,開發中國家淹水土地面積可能是發達國家的十二倍。


暖化導致浮冰融化 加境數萬小海豹溺斃

加拿大每年春天的豎琴海豹獵捕季都會引來全球愛護動物人士強烈撻伐。今年由於加拿大東部海面的浮冰因海水溫度上升而融化,導致數萬隻在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不幸溺斃,加國很可能宣布取消今年的海豹獵捕季。(路透)

地球持續發燒!史上最暖冬天 亞洲天候大亂

自由時報20070317〔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在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雙重影響下,許多亞洲國家今年冬天都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氣候異常現象:日本、南韓、中國等太平洋沿岸國家的冬季氣溫都創下新高、降雪減少、冬季時間縮短等;東南亞的泰國則因冬季高壓不散,導致三月份氣溫偏低,泰北發生長達兩週的嚴重霾害。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十五日公布的資料顯示,亞洲環太平洋國家的冬季高溫其實只是全球暖冬現象的一環。NOAA指出,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北半球陸地及海洋均溫比一八八○年以來的平均溫度高了攝氏○.七二度。

同時,每四到七年出現一次的聖嬰現象,今年更是來勢洶洶,在一月份威力達到最高峰,使得一月份全球均溫創下新高。根據NOAA統計,一月單月的全球海陸均溫,比平均溫度高了攝氏○.八五度,刷新二○○二年所創下攝氏○.七一度的紀錄。

東北亞 中日韓異常高溫

影響所及,中、日、韓等國冬季都出現異常高溫:日本東京的冬季均溫(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比過去均溫高了近攝氏兩度,且創下一百三十年來冬季無降雪的紀錄;直到冬季都已經結束,才在三月十六日降下第一場雪。

在南韓,冬季氣溫比平均溫度高了攝氏兩度多,而且冬天提早十天結束。中國一月全國平均氣溫,也比均溫高了攝氏一.四度。

東南亞泰北 低溫又霾害

在泰北清邁一帶,氣溫變化卻是完全相反。儘管時序已進入三月,但冬天似乎一點都沒有過去的跡象,氣溫仍像冬季一樣低;加上高壓系統導致地面煙塵無法向高空擴散,使得泰北八省出現罕見、長達兩週的霾害。雖然泰國政府嚴格管制人為因素,但在天氣異常持續的情況下,仍無法降低霾害,五百萬人的生活大受影響。

巴西聖保羅氣候乾燥創65年新紀錄

巴西媒體今天報導,在相差一年的時間裡,聖保羅市創下兩項歷史性的氣象紀錄。去年七月是過去三十年來雨量最多的一個月,累積達一百三十點四厘米;今年同月迄今,則是聖保羅自一九四三年以來氣候最乾燥的一個月,一滴雨都沒有下。

沒有雨水驅散污染空氣,使得聖保羅的空氣品質大受影響。聖保羅州環境衛生科技廳的資料顯示,七月一整個月裡有二十天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比去年的天數多出九天。

國家氣象局指出,聖保羅市呈現沙漠型氣候有兩個主因:一是氣候環境現象,雖然七月原本就是南半球雨量較少的月份,但今年冷鋒微弱,衝不破乾燥性氣團。

除了氣候因素之外,都市建築也有部分責任。據公共衛生環境部門地理專家表示,人類因為在都市興建過多樓房,破壞綠地和湖泊,導致沙漠型氣候的形成速度加快。

過去,聖保羅一直有「雨都」之稱,但一九六零年代起開始興建高樓大廈後,這個稱謂就逐漸變得有名無實。隨著都市發展,高樓大廈與柏油路改變了太陽光照射的機動性,空氣中的水份蒸發速度加快,細雨紛飛的景象減少,若是下雨,則是狂風暴雨。

昨天,聖保羅市的空氣濕度再度下滑,下午兩點至四點之間,指數僅達百分之二十五,乾燥的氣候也引起罹患呼吸道疾病和過敏症民眾人數增多。

專家指出,冬天出現乾燥性氣團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今年比較熱,七月最高溫平均達攝氏二十四度,比之前記錄的平均氣溫高出兩度。

如此一來,通常春天才會出現的污染氣體臭氧,也在年中出現。聖保羅州環境衛生科技廳指出,氣象觀測站五次記錄到超離安全標準的空氣污染指數,其中三次由臭氧引起;去年七月僅記錄到兩次,但沒有一次與臭氧有關。

【2008/07/31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