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看天知天順天 送走鳳凰

這次「鳳凰」颱風,再次激發出台灣人民的生命力。看到有限的人民生命與財產損失,相信中央與地方防災團隊都舒了一口氣,我們雖是成功的應付了天災,也在防災中知道了自己的盲點,感覺到內心那份惶恐與緊張。筆者忝為氣象科技的成員,再加上四、五十年的經歷天災與同胞共患難的經驗,在此願提出一個防災的平常哲理。

看天—就是觀測颱風動向。這種觀察自古已有,如今更是海陸空三維的觀測,加上全時間自動監視。任何天災都可測出它的形跡,氣象衛星雲圖可大致了解颱風的中心,地面雨量站與雷達可估計出雨量的分布與降雨量。颱風是大氣與海洋互動所產生,海面上水位沿岸的變化與淺海長浪的路徑,加上颱風浪的大小,都可反推算颱風的強度與半徑。廿八、廿九日民意論壇已有高家俊教授與方信雄君所提之海上觀測浮子或志願船皆屬海上觀測預報系統,另外氣象局也有規劃衛星同步鏡照雷達追蹤湧浪的方向,這些科技都可幫助了解颱風路徑以作預報之用。

知天—就是了解颱風結構。這裡分二種層次,一為純科學的了解,一為了解其性能對人的災害。二者合一就是預報作業的基礎。若能完全知曉颱風的生成與變化,當然很好,但颱風的結構與其運動方向受全球環境與地區氣候的影響,完全電腦模擬非常困難,所以「知天」的重點在於使民眾瞭解自然災害,讓大眾曉得颱風的風向性能與雨量的危害。媒體的普遍使得全民對颱風有深刻的印象。氣象分所與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教育仍可推廣。

順天—鳳凰走了,不是我們打倒它,也不是我們建設牢固,而是它攀越中央山脈,跌跤了傷殘而去。蘭陽溪或淡水河水面高漲,幾乎淹到橋面,幸好河堤附近人家早已先移。洪水淹地或暴潮上岸皆正常情形,這原本就是自然與大地的互動。不牢靠的建構物本來就是要常檢查管制,不該居住的濕地應還給自然生態。廿七日民意論壇有楊錦釧教授提出治水新思維,已提出防洪不是在築堤抗水,人與自然之間有一套和平相處的法則。颱風來了,大家配合政府疏散安全處,順服即安。

我們這次順利的送走了鳳凰,雖然氣象預報比美日成功,一路走來,也緊張兮兮。當地的氣象預報應該比其他國家準確,因為我們有地面的資料。若海上觀測系統能夠配合,相信我們更能掌握颱風的強度與登陸前的路徑。地方上的氣象分所鮮少提供地方人民氣象知識與當地氣象資料,這些都是數位預報可做的事。在分析雨量上,氣候的資料有時可回歸出極佳的統計預報模式,所需代價甚低。政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要公平合理,使用防災預算時應依據國土永續經營原則計畫管理。台灣的土地資源有限,人與自然更要維持和諧。人禍可帶來天災,惟全民上下一心,才能求得生存的福祉。

【2008/07/30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