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暖化?熱帶氣旋威力加倍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巴黎6日電】 2008.05.07 02:24 am

3年前,卡翠納颶風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超級氣旋戈努去年肆虐阿拉伯半島,熱帶氣旋納吉斯日前侵襲緬甸,登陸前威力倍增。

這些氣候現象是否彼此有關?這些一個比一個強大的風暴是否肇因於全球暖化?氣象專家對這些問題見解不同。不過他們表示,世人不宜將單一的氣候事件歸因於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是長達數十年或數世紀長期氣候形態的一環。

倫敦大學學院災害研究中心的里亞表示:「不可能論斷。」法國研究員崔特則表示:「唯有長期累積觀察結果後,才能據以研判,單一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否是更廣泛趨勢的一環。」

部分專家認為,鐵證已經足以指向一種可能的趨勢:全球暖化導致洋面溫度升高,致暴風雨的威力越來越強大。

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教授艾瑪紐認為,1950年代至今,熱帶氣旋的威力約已增加一倍,增幅多集中於過去30年間,反映人為全球暖化效應加劇的趨勢。1990年代中期,全球平均氣溫開始屢創新高,這種趨勢更是加速形成。

何謂氣旋?

大西洋的熱帶暴風又名颶風(hurricane),太平洋的暴風稱為颱風(typhoon),形成於印度洋者名為氣旋(cyclone)。它們的基本成因相同:洋面溫度升高到至少攝氏26度或27度後,產生熱氣與濕氣。另一個因素是垂直風切。

熱帶氣旋重創 緬甸逾6萬罹難

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目前確定的死亡人數累計將近2萬2,500人,4萬1,000人失蹤,並有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獲准進入緬甸進行援救的「拯救兒童」組織估計,這次風災罹難人數將達5萬人,甚至更多。

緬甸軍事執政團雖接受外界提供的糧食與其他緊急救援物資,卻規定外國政府必須將物資交給緬甸當局發放,且外國救援人員必須申請簽證才能入境,引發美國和歐盟抨擊。美國、歐盟和法國都呼籲緬甸立即開放救援人員入境,美國總統布希並表示可立即派遣三艘在泰國外海的軍艦協助救災。

風災後外人很難進入形同鎖國的緬甸與重創最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世界展望會是少數獲准派員前往緬甸的國際機構之一;世展會顧問吉明表示,災區稻田遍布屍體,許多倖存者無家可歸,而且缺少食物及飲用水。他說:「志工在空中就能看到許多屍體,即使他們搭乘直升機在空中察看,仍然受到強烈震撼。」

緬甸西南部大片地區遭氣旋蹂躪,受影響人數多達2,400萬人,約占緬甸總人口之半。吉明將這場天災與2004年橫越印度洋並奪走22萬條寶貴生命的南亞大海嘯相提並論。他表示:「這場天災的衝擊可能更甚於南亞大海嘯,因為災區交通不便,可以派上用場的物資有限。目擊者指出,成千上萬災民缺少食物及飲用水,部分地區的災民無法獲得安置。在氣溫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災民非常絕望。」

東南亞國協秘書長蘇林表示,這次風災如此慘重,部分原因是紅樹林遭到摧毀。他說,紅樹林可充當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緩衝,但人口增加導致「紅樹林被鯨吞蠶食,而紅樹林一向可充當居住區與潮汐、大浪和風暴間的緩衝帶」。

此外,印度氣象局表示,氣旋登陸前48小時,他們就通知緬甸小心防範。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布希在白宮說,「雖然他們知道這個威脅,緬甸國營媒體卻沒有及時將氣旋路徑警告國民」,導致民眾沒有預先防災而傷亡慘重。

緬甸的公衛體系極為落後。聯合國與國際紅十字會認為,未得安置與缺少安全飲用水的災民可能多達數十萬人,逾100萬人無家可歸,災區可能出現痢疾、霍亂和瘧疾等傳染疫情。

【2008/05/07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