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就從奈洛比計畫開始

  • 2008-11-29 中國時報 【林添貴、柳中明、趙恭岳】

     二○○八年十二月一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十四次締約國會議(COP14),即將於波蘭的波茲南召開。一如過去十三年來,台灣礙於非聯合國會員的身分,僅能以民間角色參與,今年則是由環保署副署長帶團,在工研院的名義下,赴波蘭與其他一百九十幾個締約國進行交流。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自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通過以來,即成為全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最重要的協議,其中一九九七年第三次COP大會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於今年開始施行,更是第一份具有強制檢排目標的國際協議,全世界僅有約十五個國家沒有參與簽署。

     雖然我國並非UNFCCC的締約國,但為了因應在全球氣候變遷框架下的環境標準,政府於今年六月五日,在行政院院會議通過了「永續能源施政綱領」,首度宣示了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

     除了要在二○一六到二○二○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二○○八年的標準外,還要在二○二五年前,回到二○○○年的排放量二.一四億噸的水平。上述的行動雖然代表政府的確有心在全球變遷的議題上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對照國際上,大部分國家是將標準訂在一九九○年而非還沒結束的二○○八年,我國的說服力似乎不足。

     另外在UNFCCC的參與方面,雖然目前我國無法直接參加締約國的正式大會,但是卻能夠透過協助COP會議的推行計畫,貢獻己力。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呼籲政府重視奈洛比計畫(Nairobi Work Programme)。

     奈洛比計畫是二○○六年COP12於非洲肯亞的首都奈洛比召開時所通過的五年計畫,從二○○七開始執行到二○一二。主要是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幫助,使他們可以參加京都議定書的發展機制,在取得永續發展的同時,阻止氣候暖化。

     奈洛比計畫內容分為九大部分,包括協助資料收集、氣候模擬、適應策略等,甚至還包含了經濟多元管理,增加發展中國經濟能力的彈性,以及減少對於脆度地區經濟的依賴程度。在這個計畫中,特別強調的是助人,使第三世界國家能有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能力。

     我國的邦交國大多集中於非洲及中南美洲,且多為發展中國家。過去當然我國透過包括國際合作等許多機制提供友邦許多包括醫療、農業等援助,現在奈洛比計畫的精神,正是我們過去一直努力的目標。

     也因此,我們要特別呼籲政府應該積極投注資源在奈洛比計畫的工作上,協助包括我們非洲友邦或非友邦國家,提升其對於氣候變化乃至於災害的防治處理能力。

     氣候變遷已是人類最重視的議題之一,每年COP會議的召開與她將提出什麼計畫都是全球注目焦點。台灣政府除了各部會應整合標準與國際接軌之外,更應主動積極參與COP底下所提出的工作計畫,才不致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行動過程中邊緣化。

     (林添貴為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柳中明為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趙恭岳為淡江大學社區發展學院講師)

氣候變遷 讓養殖漁業活跳跳

  • 2008-11-24 中國時報 【杜宇】

     氣候變遷對人類影響正逐漸浮現,包括:天候異常、天然災害頻繁、物種的消失、新疫病增加等等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議題。然儘管各國了解全球暖化所可能帶來的重大悲劇,但因立場不同,開發中國家認為全球暖化,是過去已開發國家追求富裕所造成,不應由他們來承擔,尤其採取有效的方法來阻止環境的持續惡化,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總體經濟成長而不願做出具體承諾,畢竟經濟發展與能源有很強的依賴關係。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物種將會滅絕,尤其淡水供應量的欠缺,使得全球的糧食作物產量銳減。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肉類的消費量相對增加,去年全球肉類總供應量達到二億五千八百萬公噸,據專家估算生產一公斤豬肉與牛肉分別需耗去三公斤與一公斤穀物飼料,使得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穀物及九○%的大豆被用做飼料,而不是直接供人類使用。預估到二○五○年世界肉類消費量會再增加一倍,屆時要生產的肉類與使用的穀物飼料也就愈多,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穀物的價格將再度飆漲,造成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來滿足身體起碼能量需求的人數將從目前的八億大幅攀高。

     海洋擁有豐富生物資源,被視為人類「第二糧倉」。估計全球約有十億人口依賴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做為主要或惟一的蛋白質來源,人類對魚類需求隨人口增加而不斷提高(去年全球每人年平均水產品消費量為一六.九公斤,與一九九○年相較增加了二.一公斤)。然而受到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和汙染三個因素的致命性結合,全球漁業資源已日漸枯竭,因此須採取有效管理、合理開發利用、與改善海洋魚類棲息環境,來維護捕撈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可預見的將來海洋捕撈的數量將維持在九千萬到一億公噸,其他則有賴水產養殖供應。二○○六年,世界水產品的消費量為一.一○四億噸,其中五一七○萬噸來自於水產養殖,預計未來十年內養殖漁業將占全球食用魚總量的五○%。

     水產養殖被公認是未來動物性蛋白質重要的供應來源,其生產一公斤魚使用飼料低於二公斤,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較陸上動物低,且每公頃養殖藻類收成加工後可提煉二十公噸蛋白質,相當於四十公頃耕地年產大豆的含量,因此成為國際爭相推動的另一種「綠色」產業。而台灣水產養殖業已具備相當厚實的發展實力,理應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機會。過去養殖帶來龐大社會成本的付出,一直是國內水產養殖產業最被外界詬病之處。

     為避免重蹈覆轍並針對過去諸多缺失作出補救,政府應重新調整發展策略並立法推動「生態補償」制度,讓養殖生產業者有更多的誘因,主動減少養殖過程化學物質、藥物、抗生素等使用量,積極實施循環水再利用與養殖廢水排放前處理,減少對周遭海域的汙染。對於願意從事生態養殖方法,採與環境維持和諧的生產技術並尋求國際生態標籤認證的業者則給予適當的獎勵與補助,而這樣補助也符合WTO的綠色補貼規範。能如此放眼未來並未雨綢繆,相信台灣將會有更多的籌碼來因應氣候變遷所可能引發的糧食危機。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反聖嬰增強 下半年氣候異常擴大

自由時報20070925〔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
 
專家預測,未來幾個月,全球氣象將受反聖嬰現象增強影響,部分地區難逃水患與乾旱侵襲。
隨著反聖嬰威力增強,加州南部與美國東南數州長期乾旱的情況可能雪上加霜,洛杉磯今年降雨量預料將創下史上新低,但加拿大西部與美國西北部卻會越來越冷、降雪量增多;莫三比克、非洲東南部與巴西北部可能面臨豪雨與水患威脅,巴西南部與阿根廷大半地區則難逃乾旱襲擊。

反聖嬰現象甚至可能重新安排南極周圍海冰的模式,把海冰大量推向太平洋。

預測今年底達到高峰

「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應用主任柯利預測,反聖嬰現象造成的最糟情況還未到來,「反聖嬰現象正在發展階段,威力越來越強,我們可以預期,反聖嬰現象的威力將在十二月與一月時達到高峰」。

目前還不確定今年冬天反聖嬰現象是否會影響英國與歐洲大陸,英國氣象局官員表示,「我們似乎會因為反聖嬰現象有個溫冬,但目前跡象還不明顯」。

反聖嬰現象擾亂往日朝英國吹拂的高緯噴射氣流,帶來緩慢移動的大西洋低氣壓與大量降雨。氣象局科學家發現,反聖嬰現象可能是英國今夏氣候不穩的因素之一,今年亞洲雨季降雨量驚人,印度與孟加拉約一千人因水患喪生,或許也是因為反聖嬰現象造成;此外,反聖嬰現象也促成颶風成形,本月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已遭兩個五級颶風侵襲,另一個颶風更打破風暴強度增強最快的紀錄。

拉丁美洲外海的太平洋熱帶海域降溫,但澳洲、菲律賓與印尼的水域趨暖時,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海洋氣溫上升會擾亂大塊區域的氣候系統,為遠東與熱帶澳洲帶來大量降雨,但拉美西部卻會比往日乾燥。反聖嬰現象是聖嬰現象的相對面,不過反聖嬰現象維持時間較短,通常不會超過一年。

研究發現卡達萬年前非不毛之地

  • 2008-10-17 【中央社】

     根據「卡達博物館」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合作研究發現,萬年前卡達地貌非如今日不毛之地,而是有水源之地,且波斯灣則為一片有著貿易商道遼闊的大地,客旅往來頻繁,後因海平面上升,以致地貌完全改變。

     為瞭解卡達社會與文化起源,以供日後各學術領域參酌,卡達博物館與英國伯名罕大學協議,以「地球影像系統」為研究工具,展開測定古卡達地貌的研究計畫。

     據卡達媒體報導,地球影像系統採遙感與地理空間模組重建技術,測定古時卡達的陸地與海岸線樣貌。卡達為中東地區首個使用地球影像系統,從事考古學研究的國家

     除海岸與陸地樣貌的重新測定,這項考古研究也涵蓋往昔卡達海域海底地形的測繪,方法採完整保存現有地貌的高科技技術,輔以現有的考古學遺址各項文件,重建古時的卡達海域形貌。

     此外,研究計畫也將結合地理學、考古學、遙測衛星畫面、地震,以及有關目前海床型態的資料,十分龐大。

     根據初步研究結果,萬年前的卡達為有水的濕地,不同於今日乾燥的不毛之地,且環阿拉伯半島的波斯灣海域,更早之時為一片遼闊大地,商旅往來頻繁,富庶繁榮有人居住。

     但這熙來攘往的景象,之後多數都埋在沙堆中,冰河期後因全球氣候改變,海平面上升,阿拉伯半島一帶的古地貌,也盡數沈沒在汪洋之中。

     參與研究計畫的工作人員深信,完成地貌與環境重建的測繪與資料彙整後,現有的歷史恐將重新改寫。